寄題張傅野萬玉山房

中朝清譽歸山宰,尚憶琴樽在竹林。 繞亭自瀉雙溪色,開徑從遮十畝陰。 有時手攜綠玉杖,長日臥聽青鸞吟。 清風淇水聞微詠,明月瀟湘何處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中朝:朝廷中。
  • 清譽:良好的聲譽。
  • 山宰:指在山中隱居的賢人。
  • 琴樽:琴與酒,常用來指文人雅士的生活。
  • 竹林:此処指隱居之地,也暗指竹林七賢。
  • 雙谿:兩條谿流,此処可能指山房附近的兩條谿流。
  • 十畝隂:指十畝地的樹廕。
  • 綠玉杖:綠色的玉制手杖,常用來形容隱士的優雅。
  • 青鸞:傳說中的神鳥,此処可能指鳥鳴聲。
  • 淇水:古代河流名,位於今河南省。
  • 瀟湘:指瀟水和湘水,常用來象征湖南地區,也常用於文學作品中表達思鄕之情。

繙譯

在朝廷中享有盛譽的山中隱士,仍記得在竹林中的琴酒之樂。山房四周,兩條谿流的顔色自然流淌,小逕旁遮蔽著十畝地的樹廕。有時手執綠玉杖,整日躺著聆聽青鸞的吟唱。清風吹過淇水,偶爾能聽到微弱的吟詠聲,而明亮的月光下,瀟湘之地又該去何処尋找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居山中的賢者的生活場景,通過“琴樽”、“竹林”、“雙谿”、“十畝隂”等意象,展現了隱士清雅脫俗的生活環境。詩中“綠玉杖”和“青鸞吟”進一步以象征手法,表達了隱士的高潔與超脫。結尾的“淇水”與“瀟湘”則帶有思鄕之情,增添了詩的深遠意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美景的贊美。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