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真定李巡撫出訪談嶺海舊事
南逾梅鋗關,北涉滹沱水。井陘桑柘掛斜陽,雲是尉佗舊時裏。
尉佗當日窺南服,黃屋乘輿連左纛。老夫帝號竊自娛,漢世璽書勤講睦。
陸生片語何雄哉,北首同登朝漢臺。全勝樓船南下日,好過終軍繫頸來。
中丞熊軾撫全趙,越王舊裏幾臨眺。憶昔提戈靜海烽,此日登樓共長嘯。
草莽遺蹤何用傷,銅標舊事轉荒涼。天書倘借前矛去,更上高臺吊越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梅鋗關: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指梅嶺附近的關隘。
- 滹沱水:河流名,即今河北省的滹沱河。
- 井陘:地名,位於今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區東麓。
- 尉佗:即趙佗,秦末漢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建立南越國。
- 南服:指南方的土地。
- 黃屋:古代帝王所乘的車,以黃繒爲蓋。
- 左纛:古代帝王車上的裝飾物,用以象徵權威。
- 璽書:古代用印章封記的文書。
- 陸生:指陸賈,漢初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 朝漢臺: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指漢朝的某個重要臺閣。
- 樓船:古代的大型戰船。
- 終軍:漢代名將,以勇猛著稱。
- 熊軾: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裝飾,用以象徵權貴。
- 海烽:海上烽火,指海上的戰事。
- 銅標:古代用以標記里程或邊界的銅製標誌。
- 前矛:古代戰車前方的長矛,這裏比喻前方的戰事。
翻譯
我南行越過梅鋗關,北渡滹沱河。在井陘,斜陽映照着桑柘樹,據說這裏是尉佗的故鄉。 尉佗當年窺視南方的土地,乘坐黃屋車,車上裝飾着左纛。他自立爲帝,享受着帝號,而漢朝則通過璽書與他講和。 陸賈的幾句話多麼雄壯,我們一同向北,登上朝漢臺。比起樓船南下的日子,現在更好的是,終軍那樣的英雄將來也會被繫頸而來。 中丞以熊軾之尊巡視全趙,多次來到越王的舊裏。回憶起當年提戈靜海烽的情景,今天我們一同登樓長嘯。 草莽中的遺蹟何必感傷,銅標的舊事已變得荒涼。如果天書能借給我們前方的戰事,我們更應該登上高臺,憑弔越王。
賞析
這首詩通過回顧歷史,展現了詩人對往事的感慨和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詩中,「南逾梅鋗關,北涉滹沱水」描繪了詩人的行蹤,而「井陘桑柘掛斜陽,雲是尉佗舊時裏」則引出了尉佗這一歷史人物。通過尉佗的故事,詩人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英雄時代的懷念。詩的最後,詩人希望能夠借天書之力,再次登上高臺,憑弔越王,表達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對英雄的追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和對英雄的無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