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秋喜家賞月二首

· 陶益
憶昔中秋客異鄉,自憐形影倍淒涼。 今宵對月庭前拜,喜見兒孫學雁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乙丑: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具體對應哪一年需要根據歷史背景來確定。
  • :秋季。
  • 賞月:中秋節的傳統活動,欣賞明亮的月亮。
  • :同情,這裏指自我同情。
  • 形影:身體和影子,比喻孤獨。
  • 淒涼:形容心情或環境孤寂冷清。
  • 今宵:今晚。
  • 對月庭前拜:在中秋夜,對着月亮在庭院前進行拜月儀式。
  • 兒孫:子孫後代。
  • 學雁行:像大雁一樣排成行列,這裏比喻兒孫們團結有序。

翻譯

回憶起乙丑年中秋,我客居異鄉,獨自一人倍感淒涼。今晚,我在庭院前對着月亮拜月,心中歡喜地看到兒孫們像大雁一樣有序地排列着。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中秋節的深情回憶和對家庭團聚的喜悅。詩中,「憶昔中秋客異鄉」一句,既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的懷念,也透露出獨自在外的孤寂。而「今宵對月庭前拜,喜見兒孫學雁行」則描繪了詩人眼前的溫馨場景,兒孫們團結有序,給詩人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和喜悅。通過對比過去與現在,詩人巧妙地傳達了對家庭和團圓的珍視。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