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淮陰會有勘河之役感賦

行河冠蓋日相仍,萬井蕭條思不勝。 淮水建瓴嗟下邑,漢家沉璧護諸陵。 禹功四載今何賴,賈策三條晚見稱。 疏鑿更須平土頌,能歌瓠子亦中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
  • 萬井:形容人口衆多。
  • 蕭條:形容景象淒涼,經濟不景氣。
  • 淮水:即淮河。
  • 建瓴: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擋。
  • 下邑:小城,小地方。
  • 漢家:指漢朝。
  • 沉璧:古代祭祀時將玉璧沉入水中,以祭祀河神。
  • 諸陵:指漢朝的皇帝陵墓。
  •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績。
  • 四載:四年。
  • 賈策:指賈誼的治國策略。
  • 三條:指賈誼提出的三條治國策略。
  • 疏鑿:指開鑿河道,疏浚水道。
  • 平土:指治理水土,使土地平坦。
  • 瓠子:古代的一種樂器,這裏指歌頌。
  • 中興:指國家由衰轉盛。

翻譯

官吏們日復一日地奔波於河道之間,看到的是一片淒涼的景象,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淮河如同建瓴之勢,讓人感嘆下邑的困境,而漢朝沉璧祭祀,保護着諸位皇帝的陵墓。大禹治水四年,如今我們又依賴什麼呢?賈誼的治國策略雖晚,但終被人們所稱頌。開鑿河道,疏浚水道,更需要歌頌治理水土的功績,即使能歌頌瓠子,也算是國家的中興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時期淮河地區的蕭條景象,通過對大禹治水和賈誼策略的回顧,表達了對國家治理和復興的深切期望。詩中,「淮水建瓴」與「漢家沉璧」形成鮮明對比,既展現了自然環境的嚴峻,也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尊重。結尾的「疏鑿更須平土頌,能歌瓠子亦中興」更是寄託了對國家未來的美好願景。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