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
- 萬井:形容人口衆多。
- 蕭條:形容景象淒涼,經濟不景氣。
- 淮水:即淮河。
- 建瓴: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擋。
- 下邑:小城,小地方。
- 漢家:指漢朝。
- 沉璧:古代祭祀時將玉璧沉入水中,以祭祀河神。
- 諸陵:指漢朝的皇帝陵墓。
-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績。
- 四載:四年。
- 賈策:指賈誼的治國策略。
- 三條:指賈誼提出的三條治國策略。
- 疏鑿:指開鑿河道,疏浚水道。
- 平土:指治理水土,使土地平坦。
- 瓠子:古代的一種樂器,這裏指歌頌。
- 中興:指國家由衰轉盛。
翻譯
官吏們日復一日地奔波於河道之間,看到的是一片淒涼的景象,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淮河如同建瓴之勢,讓人感嘆下邑的困境,而漢朝沉璧祭祀,保護着諸位皇帝的陵墓。大禹治水四年,如今我們又依賴什麼呢?賈誼的治國策略雖晚,但終被人們所稱頌。開鑿河道,疏浚水道,更需要歌頌治理水土的功績,即使能歌頌瓠子,也算是國家的中興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時期淮河地區的蕭條景象,通過對大禹治水和賈誼策略的回顧,表達了對國家治理和復興的深切期望。詩中,「淮水建瓴」與「漢家沉璧」形成鮮明對比,既展現了自然環境的嚴峻,也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尊重。結尾的「疏鑿更須平土頌,能歌瓠子亦中興」更是寄託了對國家未來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