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箕山

杖策訪名山,夙慕良有以。 素琴石上橫,清風松下起。 昔日讓王人,含芬遺垢恥。 飲泉想棄瓢,臨流思洗耳。 太古多逸民,中世寡奇士。 回策下巖翠,放歌入煙紫。 白雲何時來,荒塗誰與理。 終願畢吾志,抗手謝坌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杖策:拄着柺杖。
  • 夙慕:長久以來的嚮往。
  • 讓王人:指古代傳說中的讓位給賢人的君王。
  • 含芬遺垢恥:含着芬芳而遺留下污垢,比喻保持清高而不受世俗污染。
  • 飲泉想棄瓢:喝水時想到放棄瓢,比喻想要放棄世俗的享受。
  • 洗耳:比喻洗去世俗的污垢,保持心靈的清淨。
  • 逸民:隱逸的人,指隱居不仕的人。
  • 奇士:非凡的人,有特殊才能或品德的人。
  • 回策:迴轉柺杖。
  • 抗手:舉手,表示決心或告別。
  • 坌滾:塵埃,比喻世俗的紛擾。

翻譯

拄着柺杖去拜訪名山,長久以來我對此有着深深的嚮往。 在石上橫放着素琴,清風從松樹下吹起。 想起古代那些讓位的君王,他們含着芬芳而遺留下污垢,保持了清高。 喝水時我想放棄瓢,面對流水我想洗去世俗的污垢。 太古時代有很多隱逸的人,而中世紀則少有非凡的士人。 我回轉柺杖,從岩石的翠綠中下來,放聲歌唱,融入煙霧的紫色中。 白雲何時會來,這荒涼的路途誰來整理。 我終願完成我的志向,舉手告別這世俗的紛擾。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名山的嚮往和對古代讓王人的敬仰,通過描繪清風、松樹、流水等自然景象,展現了詩人追求心靈清淨、遠離世俗紛擾的願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含芬遺垢恥」、「飲泉想棄瓢」等,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清高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厭棄。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堅定的志向。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