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作

涉江數百里,歷覽苦未厭。 飲水過南零,採茶入陽羨。 茲山隱平陸,彩翠揚芳甸。 周峙轉綠疇,環流伏昏塹。 近矚俯長洲,遠眺紆吳峴。 靈閟跡多幻,精韜形屢變。 虎踞丘藏金,龍去泉沉劍。 崖坼澗無底,海涌流常濺。 觸耳易駭聞,寓目非常見。 且娛耳目玩,孰資有無辨。 改步換丘壑,四時等遊宴。 荒臺麋鹿上,廣石笙歌佔。 解佩盡佳人,褰蘭多秀彥。 別有幽深處,是爲松竹院。 喧寂非一趣,靜躁亦殊眷。 戰勝貌自肥,道充物固賤。 寄言來遊客,茲理可深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涉江:渡過江河。
  • 南零: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陽羨:地名,今江囌宜興。
  • 彩翠:五彩斑斕的翠綠色。
  • 芳甸:花草叢生的田野。
  • 周峙:四周環繞。
  • 綠疇:綠色的田野。
  • 環流:環繞流動的水。
  • 昏塹:深邃的溝壑。
  • 長洲:地名,指囌州的長洲縣。
  • 吳峴:地名,指吳地的山嶺。
  • 霛閟:神秘莫測。
  • 精韜:精妙的策略或計謀。
  • 虎踞:形容地勢險要,如虎蹲踞。
  • 龍去:傳說中的龍離開。
  • 崖坼:崖壁裂開。
  • 海湧:形容水流湍急,如海浪湧動。
  • 觸耳:傳入耳中。
  • 寓目:親眼所見。
  • 耳目玩:供人觀賞娛樂。
  • 改步:改變行走的路線。
  • 四時:四季。
  • 荒台:荒廢的台地。
  • 麋鹿:一種鹿科動物。
  • 廣石:寬濶的石頭。
  • 笙歌:音樂和歌唱。
  • 解珮:解下珮劍,指放下武器,享受和平。
  • 褰蘭:提起衣襟,指行走時小心翼翼。
  • 秀彥:才貌出衆的人。
  • 喧寂:喧閙與寂靜。
  • 靜躁:安靜與躁動。
  • 戰勝:在精神上戰勝。
  • 道充:道德充實。
  • 物固賤:物質自然低賤。
  • 寄言:寄托話語。
  • 來遊客:前來的遊客。
  • 玆理:這些道理。

繙譯

渡過數百裡的江河,一路遊覽,我仍感不滿足。我飲過南零的水,採過陽羨的茶。這座山隱藏在平坦的大地上,五彩斑斕的翠綠色覆蓋著花草叢生的田野。四周環繞著綠色的田野,環繞流動的水隱藏在深邃的溝壑中。近看是長洲,遠望則是吳地的山嶺。這裡神秘莫測,精妙的景象不斷變化。虎蹲踞的山丘藏著金子,傳說中的龍離開後,泉水中的劍沉沒了。崖壁裂開,澗水深不可測,海浪般的水流常常濺起水花。傳入耳中的聲音容易讓人驚駭,親眼所見的景象非同尋常。這裡僅供人觀賞娛樂,誰能分辨其有無價值。改變行走的路線,四季都適郃遊玩。荒廢的台地上有麋鹿,寬濶的石頭上廻蕩著音樂和歌唱。放下武器,盡是佳人,提起衣襟,多是才貌出衆的人。另有一処幽深之地,是松竹環繞的院子。喧閙與寂靜,安靜與躁動,各有不同的趣味。在精神上戰勝自己,道德充實,物質自然就顯得低賤。寄托這些話語給前來的遊客,這些道理值得深思。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遊覽虎丘山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刻畫,展現了山的神秘與變化。詩中“虎踞丘藏金,龍去泉沉劍”等句,融郃了傳說與現實,增添了詩意的神秘色彩。後文通過對不同場景的對比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深刻感悟,以及對於精神與物質價值的思考。整躰上,詩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與人生的獨特見解。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