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朝作

正旦洽百禮,聖人登萬壽。 金石備宮懸,衣冠飾歲首。 東朝禮樂新,南國簪紳舊。 未能陪柏樑,且復頌椒酒。 雪霽漢宮槐,煙輕薊門柳。 東伐靖遠夷,西征蕩小丑。 寶玉充庭旅,閭閻猶疾首。 顧問調元人,陽和肯回否。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正旦:正月初一,即春節。
  • 洽百禮:舉行各種禮儀。
  • 聖人:指皇帝。
  • 宮懸:宮廷中的懸掛物,如鍾、磬等。
  • 柏梁:古代宮殿名,這裏指宮廷。
  • 頌椒酒:古代習俗,春節時用椒酒祭祀祖先或神靈。
  • :雨雪停止,天氣放晴。
  • 薊門:地名,指北京一帶。
  • 東伐西征:指東征西討,即對外征戰。
  • 寶玉充庭旅:形容宮廷中寶物衆多,光彩奪目。
  • 閭閻:指民間,普通百姓。
  • 疾首:頭痛,比喻憂慮或不滿。
  • 調元人:指掌管天文曆法、調和陰陽的官員。
  • 陽和:春天的溫暖氣候。

翻譯

在春節這一天,舉行了各種禮儀,皇帝登基慶祝萬壽。宮廷中懸掛着金石樂器,衣冠整齊,迎接新年的到來。東朝的禮樂煥然一新,南國的官員們依舊保持着舊時的風範。雖然未能參加宮廷的盛大宴會,但還是可以頌揚椒酒的習俗。雪後天晴,漢宮的槐樹在輕煙中顯得格外清晰,薊門的柳樹也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東征平定了邊遠的夷族,西討掃蕩了小規模的敵對勢力。宮廷中寶玉琳琅滿目,而民間百姓卻仍感憂慮。詢問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春天的溫暖氣候是否能夠迴歸。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春節的盛況,通過對比宮廷與民間的景象,展現了節日的喜慶與民間的憂慮。詩中「東伐靖遠夷,西征蕩小丑」體現了當時朝廷的軍事行動,而「寶玉充庭旅,閭閻猶疾首」則反映了社會的不平等和民衆的不滿。結尾的「陽和肯回否」寓意着對和平與繁榮的期盼,同時也透露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節日的慶祝,也是對時局的深刻反思。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