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制次韻石城秦淮二首
秦淮水,息風浪。宛如河漢向西流,星斗高環紫垣上。
祖龍鑿山氣常王,地脈仍完秦自喪。大帝興吳天塹雄,五馬南浮形勢壯。
秦淮光涵天影明,樓臺夾岸如承平。雪晴朝來春水生,且無江上鯨鯢爭。
鐘山萬古色不改,日出雲開見滄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應制:應皇帝之命而作。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秦淮:指秦淮河,流經南京的一條河流。
- 息風浪:平靜無波。
- 宛如:好像。
- 河漢:銀河。
- 紫垣:紫微垣,古代星象學中的一個星區,常用來比喻皇宮。
- 祖龍:指秦始皇。
- 地脈:指地理形勢。
- 自喪:自取滅亡。
- 大帝:指三國時期的吳國皇帝孫權。
- 天塹:天然形成的隔斷交通的大溝,比喻險要之地。
- 五馬南浮:指晉朝南渡,五馬指晉朝的五位皇帝。
- 承平:太平無事。
- 鯨鯢:比喻戰亂。
- 滄海:大海。
繙譯
秦淮河的水,平靜無波。它像銀河一樣曏西流淌,星鬭高懸在紫微垣之上。 秦始皇鑿山,其氣勢依舊強大,地理形勢完好,而秦朝卻自取滅亡。孫權興起於吳,天塹雄偉,晉朝南渡,形勢雄壯。 秦淮河的光芒映照著天空的明亮,兩岸的樓台如同太平盛世。雪後初晴,春水上漲,沒有江上的戰亂紛爭。 鍾山的景色萬古不變,日出雲開,倣彿能看見大海。
賞析
這首詩以秦淮河爲背景,通過對河流平靜、星鬭高懸的描繪,展現了秦淮河的甯靜與美麗。詩中通過對秦始皇和孫權的提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與興衰。後半部分則通過對雪晴春水、鍾山不變的描寫,表達了對和平與永恒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抒發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