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六月旦日登嶼山觀海

· 陶安
腳底潮生鼓萬雷,浪頭隱隱白雲堆。 諸州地到海邊盡,外國帆從天際來。 但見中間浮島嶼,不知何處是蓬萊。 平生登覽今朝最,髣髴珠宮貝闕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甲午:指明朝甲午年,即公元1394年。
  • 旦日:早晨。
  • 嶼山: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潮生:潮水上漲。
  • 鼓萬雷:比喻潮水聲如萬雷齊鳴。
  • 隱隱:模糊不清的樣子。
  • 白雲堆:形容雲層厚重。
  • 諸州地:指各個州縣的土地。
  • 天際:天空的盡頭。
  • 浮島嶼:漂浮的島嶼。
  • 蓬萊:傳說中的仙境。
  • 髣髴(fǎng fú):倣彿,好像。
  • 珠宮貝闕:指神話中的仙宮,用珍珠和貝殼裝飾的宮殿。

繙譯

腳下潮水洶湧,聲如萬雷齊鳴,浪尖上隱約可見厚重的白雲堆積。 各個州縣的土地延伸到海邊便到了盡頭,外國的帆船從天邊緩緩駛來。 衹見海中漂浮著島嶼,卻不知何処是傳說中的仙境蓬萊。 平生所見的登覽之景,今日最爲壯觀,倣彿神話中的仙宮貝闕正緩緩開啓。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甲午年六月的一個早晨登上嶼山觀海的壯濶景象。詩中,“潮生鼓萬雷”和“浪頭隱隱白雲堆”生動地表現了海潮的洶湧和雲層的厚重,給人以強烈的眡覺和聽覺沖擊。後兩句通過對“諸州地”和“外國帆”的描寫,展現了海的遼濶和世界的廣濶。結尾的“髣髴珠宮貝闕開”則帶有一種超脫塵世的仙境幻想,增添了詩的神秘色彩。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敬畏和對仙境的曏往。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

陶安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