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蕭關懷古

· 陶翰
驅馬擊長劍,行役至蕭關。 悠悠五原上,永眺關河前。 北虜三十萬,此中常控弦。 秦城亙宇宙,漢帝理旌旃。 刁斗鳴不息,羽書日夜傳。 五軍計莫就,三策議空全。 大漠橫萬里,蕭條絕人煙。 孤城當瀚海,落日照祁連。 愴矣苦寒奏,懷哉式微篇。 更悲秦樓月,夜夜出胡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行役(xíng yì):指因公外出跋涉。
  • 蕭關:古代關隘名,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是古代關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衝。
  • 五原: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 控弦:拉弓,引申爲戰士。
  • 秦城:指秦朝修建的長城。
  • (gèn):橫貫。
  • 旌旃(jīng zhān):旗幟。
  • 刁斗:古代軍中用具,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敲擊報更。
  • 羽書:古代傳遞緊急軍情文書時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 五軍:泛指軍隊。
  • 三策:三種策略。
  • 瀚海:古代對戈壁沙漠的稱呼。
  • 祁連:祁連山,位於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
  • 愴矣(chuàng yǐ):悲傷的樣子。
  • 式微:衰微,衰落。
  • 秦樓:指秦地的樓臺,這裏可能指長安的樓臺。
  • 胡天:指塞外的天空。

翻譯

我騎馬揮舞長劍,因公務跋涉到了蕭關。 在遙遠的五原之上,我長久地眺望着關河之前。 北方的敵人有三十萬,這裏常有戰士拉弓備戰。 秦朝的長城橫貫宇宙,漢帝治理着飄揚的旗幟。 刁斗聲不斷,緊急軍情日夜傳遞。 軍隊的計劃未能實現,三種策略也未能奏效。 廣闊的沙漠綿延萬里,荒涼無人煙。 孤城面對着戈壁沙漠,落日照耀着祁連山。 我感到悲傷,奏起了苦寒之曲,懷念起衰微的篇章。 更悲傷的是秦樓的月光,夜夜照耀在塞外的天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陶翰在邊疆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蕭關、五原、秦城等地的描寫,展現了邊疆的遼闊與荒涼。詩中「北虜三十萬,此中常控弦」一句,既顯示了邊疆的緊張局勢,也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安全的關切。後文通過對「刁斗」、「羽書」等細節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邊疆的軍事氛圍。結尾處的「愴矣苦寒奏,懷哉式微篇」以及「更悲秦樓月,夜夜出胡天」則抒發了詩人對邊疆艱苦生活的感慨和對家鄉的思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陶翰

陶翰

唐潤州丹陽人。玄宗開元十八年進士,以《水壺賦》得名。次年又中博學宏辭科。官至禮部員外郎。以詩詞著名,大爲當時所稱。有集。 ► 16篇诗文

陶翰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