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
吾師晉陽寶,傑出山河最。
途經世諦間,心到空王外。
鳴鐘山虎伏,說法天龍會。
了義同建瓴,梵法若吹籟。
深知億劫苦,善喻恆沙大。
舍施割肌膚,攀緣去親愛。
招提何清淨,良牧駐輕蓋。
露冕衆香中,臨人覺苑內。
心持佛印久,標割魔軍退。
願開初地因,永奉彌天對。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世諦(shì dì):世俗的真理,指世俗間的道理。
- 空王(kōng wáng):佛教中指佛陀,意指超越世俗的至高無上的存在。
- 了義(liǎo yì):佛教術語,指徹底明瞭佛法的真義。
- 建瓴(jiàn líng):比喻高屋建瓴,指高瞻遠矚。
- 梵法(fàn fǎ):指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
- 吹籟(chuī lài):古代的一種管樂器,此處比喻梵法的深遠影響。
- 億劫(yì jié):佛教術語,指極長的時間。
- 善喻(shàn yù):善於比喻,指用比喻來闡述道理。
- 恆沙(héng shā):佛教用語,比喻數量極多,無窮無盡。
- 舍施(shě shī):佛教術語,指施捨,無私地給予。
- 割肌膚(gē jī fū):比喻極大的犧牲。
- 攀緣(pān yuán):佛教術語,指依附、追求。
- 親愛(qīn ài):親人或愛人。
- 招提(zhāo tí):佛教寺院的別稱。
- 露冕(lù miǎn):古代官員的禮帽,此處指法師的莊嚴。
- 覺苑(jué yuàn):佛教中指修行的地方,心靈的淨土。
- 佛印(fó yìn):佛教中指佛的教誨或佛的印記。
- 標割(biāo gē):佛教術語,指明確區分,割捨。
- 魔軍(mó jūn):佛教中指阻礙修行的各種障礙。
- 初地(chū dì):佛教術語,指修行的初級階段。
- 彌天(mí tiān):佛教術語,指廣大無邊。
翻譯
我的師傅是晉陽的寶,傑出于山河之間。 他在世俗的真理中行走,心靈卻超越了至高的佛陀。 鳴鐘時山中的虎都伏下,說法時天龍也會聚集。 他徹底明瞭佛法的真義,如同高屋建瓴,佛教的教義如同吹奏的籟音。 他深知無數劫難的苦楚,善於用無數的比喻來闡述道理。 他無私地給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肌膚,割捨了對親人的依戀。 招提寺多麼清淨,善良的牧者駐足於此。 在衆香之中,法師的莊嚴如同露出的禮帽,他在人們的心靈淨土中。 他長久地持有佛的印記,明確區分並割捨了阻礙修行的障礙。 願他能開啓修行的初級階段,永遠奉行廣大無邊的佛法。
賞析
這首詩是高適對九思法師的讚頌,通過描繪法師的修行境界和教誨的影響,展現了佛教的深遠意義和法師的高尚品格。詩中運用了許多佛教術語和比喻,如「空王」、「了義」、「梵法若吹籟」等,表達了法師對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詩中也體現了高適對佛教的尊重和對法師的敬仰,以及對清淨修行生活的嚮往。整體上,詩歌語言莊重、意境深遠,是對佛教文化和法師精神的讚美。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