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芳草青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宮中把清明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無事,以蹴鞠爲戲。
大路上駿馬亂叫,綠楊叢裏,鞦韆上下飛舞。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眼前風光和昔年相似,心裏不禁隱隱快樂。
注釋
長安:唐朝首都,今陝西西安。
蚤:通“早”。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飾比較強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芊(qiān)芊:草木茂盛的樣子。這句實際是說芳草非常美。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的皇帝於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羣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
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錢:玩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稱“白打錢”。王棠《知新錄》:“白打,蹴毬戲也。兩人對踢爲白對,三人角踢爲官場。”一說“白打錢”指鬥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裏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紅叱(chì)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爲名,這裏泛指駿馬。
畫鞦韆:裝飾美麗的鞦韆。
承平:太平。
序
《長安清明》是唐末五代詩人韋莊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刻畫唐末時期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遊人如織的歡快場面,表現了亂世初定後人們沉溺於短暫安樂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的失望之情。全詩暗用前人詩句,運用反襯手法,語言清新,抒情委婉。
賞析
這首詩語言清新,詩人通過寫清明時節的人事和景物,來透露出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朝野狀況的失望。
首聯描寫自己孤獨傷春,而朝野衆人則是遊春、賞春。開頭便暗用了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詩意,抒發別有懷抱的詩人的傷春愁緒。詩人在春雨霏霏的陰沉天氣中,內心鬱苦愁悶,更由芊芊芳草增添悽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這兩個虛詞,構成語意表達的遞進關係,將詩人內心的悽楚表現得深長而急切。但是,後面所描寫的並不是詩人自己的情態舉止,而是朝廷內外遊人的賞春之樂。頷聯描寫宮中清明節的風俗和遊樂。韓翃《寒食》詩有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稠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此詩“內官初賜清明火”句,即描寫皇宮內清明節取榆柳火賞賜近臣的節俗。一個“初”字,暗示了此時動亂剛定,朝廷復行舊日禮制。“上相閒分白打錢”句描寫宮中蹴鞠遊戲之樂,一個“閒”字,則交代了貴爲朝廷宰相卻無所作爲的狀態。頸聯描寫宮外遊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師郊野的道路上,紅色的駿馬嘶鳴不已,遊春的男子絡繹不絕;在綠楊掩映的庭院中,女子們正在歡快地蕩着鞦韆。這裏的色彩鮮豔奪目,所見所聞熱鬧非凡,一“亂”字、一“高”字,都盡顯出晚唐時代人們沉湎在縱恣冶遊的“世紀末”的狂歡之中。尾聯展現身處其間的遊人的欣慰。他們覺得如今的熱鬧喧鬧,就像是昔年的昇平風光,又可以忘卻動亂的痛苦記憶,無所顧忌地享受眼前的快樂。然而,所謂的“昇平”卻是表象,詩人正是透過這虛假的繁榮,感受到了國勢岌岌可危的形勢,深藏着濃重的現實憂愁。
詩人用冷峻的目光,以看似閒淡的筆調刻畫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遊人如織的歡快場面,實則暗含着深沉的諷刺、斥責之意,以“遊人”之喜樂,愈加反襯出詩人“傷時傷世復傷心”的悲鬱之情。

韋莊
韋莊,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詩人。廣明元年(880年)韋莊在長安應舉,黃巢攻佔長安以後,與弟妹失散,浪跡天涯。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寫有長篇歌行《秦婦吟》。昭宗乾寧元年(894年)進士,曾任校書郎、左補闕等職。乾寧四年(897年),李詢爲兩川宣諭和協使,聘用他爲判官。在四川時爲王建掌書記,蜀開國制度皆莊所定,官至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年)八月,卒於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陽。諡文靖。
► 3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