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使君鎮海昌

· 高啓
海風千里卷雙旌,按轡初聞屬部清。 人雜島夷爭午市,潮隨山雨入秋城。 鳴狐不近睢陽廟,突騎猶屯廣利營。 肯掃帳中容我辭,夜深燃燭臥談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海昌:地名,今浙江省海寧市。
  • 雙旌:古代官員出行的儀仗,這裏指李使君的出行儀仗。
  • 按轡:控制馬繮,指停馬。
  • 屬部:下屬的部門或地區。
  • 島夷:古代對沿海島嶼上居民的稱呼。
  • 午市:中午的集市。
  • 鳴狐:傳說中的狐狸,這裏可能指邊境的騷亂或不安。
  • 睢陽廟:古代祭祀的地方,這裏可能指重要的軍事或政治地標。
  • 突騎:突擊的騎兵。
  • 廣利營:地名,可能是軍事營地。
  • 燃燭:點燃蠟燭。
  • 臥談兵:躺着談論軍事策略。

翻譯

海風從千里之外席捲而來,捲起了李使君的出行儀仗,他停馬初聞下屬地區的清平。 人羣中混雜着島上的夷民,在午市上爭相交易,潮水隨着山雨涌入了秋天的城池。 傳說中的鳴狐不敢靠近睢陽廟,突擊的騎兵依然駐守在廣利營。 李使君願意讓我在他的帳中辭別,深夜裏點燃蠟燭,我們躺着談論軍事策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李使君鎮守海昌的情景,通過「海風千里卷雙旌」和「人雜島夷爭午市」等句,生動地展現了邊疆的繁忙與活力。詩中「鳴狐不近睢陽廟,突騎猶屯廣利營」反映了邊疆的安寧與軍事的嚴密。結尾的「夜深燃燭臥談兵」則展現了詩人對軍事策略的深刻興趣以及與李使君的深厚情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邊疆安寧的欣慰,也體現了對軍事策略的熱衷。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