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四首

· 區益
踏青過中野,秧葉時復齊。 農父秉犁鋤,各自向田畦。 晨出事東作,日夕未遑棲。 荒村煙火遲,過午始蒸藜。 饁餉鮮及時,風雨復悽迷。 一農爲我言,妻孥向人啼。 上山憂豺虎,入水畏鯨鯢。 盜賊縱橫行,誅求徹骨皮。 不見石壕吏,聞之空酸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遊玩。
  • 秧葉:稻苗的葉子。
  • 農父:農夫。
  • :拿着。
  • 犁鋤:農具,用於耕作。
  • 田畦:田地的分界線,也指小塊田地。
  • 東作:指春耕。
  • 日夕:傍晚。
  • 未遑棲:沒有時間休息。
  • 煙火遲:炊煙升起得晚,表示做飯晚。
  • 蒸藜:蒸煮藜麥,一種粗糧。
  • 饁餉:送飯到田間。
  • 鮮及時:及時,但不夠充足。
  • 悽迷:形容風雨交加,景象模糊。
  • 妻孥:妻子和兒女。
  • 豺虎:豺和虎,比喻兇猛的野獸。
  • 鯨鯢:鯨魚,比喻危險的水域。
  • 誅求:苛求,過分的索取。
  • 徹骨皮:形容剝削極其殘酷。
  • 石壕吏:指苛政下的官吏。
  • 酸嘶:心酸悲痛。

翻譯

春天去郊外散步,走過中野,稻苗的葉子時而整齊。農夫們拿着犁鋤,各自走向自己的田地。清晨開始春耕,直到傍晚都沒有時間休息。荒涼的村莊炊煙升起得晚,過了中午纔開始蒸煮藜麥。送飯到田間雖然及時,但風雨交加,景象模糊。一位農夫對我說,他的妻子和兒女向他哭泣。上山擔心遇到豺虎,下水害怕遇到鯨魚。盜賊橫行,苛捐雜稅極其殘酷。不見那些苛政下的官吏,聽到這些只能感到心酸悲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農村的艱辛生活和農民的苦難。通過農夫的勞作、家庭的困境以及社會的動盪,詩人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詩中「上山憂豺虎,入水畏鯨鯢」形象地表達了農民對生活的不安和對未來的恐懼。結尾提到「不見石壕吏,聞之空酸嘶」,則表達了對苛政的無奈和對農民苦難的同情。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農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區益

明廣東高明人,字叔謙。少聰穎,博覽羣籍。嘉靖十九年舉人,授都昌縣知縣。能恤民禮士,約束吏胥嚴而失使者歡。改知泰順。募士擊倭寇取勝,以功遷慶遠府同知,補溫州府。後因忤當道,歸。有《阮溪草堂集》。 ► 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