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山中季弟攜具見過

山中讀易罷,臨風弄瑤琴。 絲桐感憂思,無言對嶇嶔。 有弟愛吾趣,挈壺遠相尋。 翩翩求羊侶,林下成盍簪。 火輪忽銜山,蘭地生清陰。 崇雲星布錦,皓月波流金。 融融酒中意,悠悠塵外心。 道勝蹟自超,慮澹樂非淫。 滎名有衰歇,清和良可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絲桐:指琴。古代多用桐木製琴,練絲爲弦,故稱。
  • 嶇嶔(qū qīn):形容山勢險峻。
  • 翩翩:形容風度或文采的優美。
  • 求羊:指尋求隱逸之士。
  • 盍簪(hé zān):指朋友相聚。
  • 火輪:指太陽。
  • 銜山:指太陽落山。
  • 蘭地:指幽靜之地。
  • 崇雲:高聳的雲。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波流金:形容月光如水,波光粼粼。
  • 融融:形容和樂的樣子。
  • 悠悠:形容遙遠或長久。
  • 慮澹(lǜ dàn):心境淡泊。
  • 滎名:指虛名。
  • 清和:指天氣清明和暖。

翻譯

在山中讀完《易經》後,我迎着風彈奏瑤琴。琴聲中流露出憂思,我默默地對着險峻的山峯。我的弟弟愛我這種山林之趣,帶着酒壺遠道而來尋我。他風度翩翩,像是尋求隱士的同伴,我們在林下相聚,如同朋友一般。太陽忽然落山,幽靜之地生出清新的陰影。高聳的雲彩像星布的錦緞,明亮的月光如水波粼粼,閃爍着金光。我們在酒中感受到和樂的意境,心中充滿了遙遠的塵外之思。道行高深,自然超越塵世,心境淡泊,快樂而不放縱。虛名終將衰歇,而清明和暖的天氣,卻是我們可以享受的。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山中讀書後的閒適生活,通過琴聲、山景、月光等意象,表達了作者超脫塵世、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詩中「絲桐感憂思,無言對嶇嶔」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深沉與孤獨,而「有弟愛吾趣,挈壺遠相尋」則體現了親情的溫暖與支持。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進一步強化了作者追求清靜、遠離塵囂的心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高攀龍

高攀龍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雲從,改字存之,號景逸。萬曆十七年進士,授行人。以疏詆楊應宿,謫揭陽典史。遭親喪,家居三十年。天啓元年,進光祿少卿,疏劾閣臣方從哲,奪祿一年,改大理少卿。四年拜左都御史,揭崔呈秀貪贓穢行,爲閹黨痛恨,削籍歸。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海內士大夫稱高顧。時閹黨專政,東林黨人遭迫害。不久,崔呈秀復矯旨遣人往逮,攀龍投水死。有《高子遺書》。 ► 162篇诗文

高攀龍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