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避地:躲避戰亂的地方。
- 俗美:風俗淳樸美好。
- 欺客:欺騙客人。
- 施僧:施捨給僧人。
- 軛(è):牛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 紡時燈:夜晚紡織時用的燈。
- 求田計:指務農的計劃。
- 元龍:指三國時期的陳登,字元龍,此處可能指代古代的賢人或理想中的自己。
翻譯
這個鄉間是躲避戰亂的好地方,戰亂後這裏的住戶反而增加了。 這裏的風俗淳樸美好,人們不喜歡欺騙客人,年成豐收時也樂於施捨給僧人。 清晨,農民們帶着星光開始耕作,牛脖子上掛着軛;夜晚,婦女們在雪光映照下紡織,燈火通明。 我暫且制定務農的計劃,像元龍那樣的賢人,我怎能比得上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戰亂後依然安寧美好的鄉村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對淳樸民風的讚美。詩中通過對比戰亂與和平、城市的欺詐與鄉村的淳樸,突出了鄉村的寧靜和美好。同時,詩人通過「求田計」表達了自己務農的願望,但又自謙地表示自己無法達到古代賢人的境界,體現了詩人的謙遜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