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河渡
蒼茫劉橋渡,南北凡幾過。
清霜十月交,澄湛東流波。
飲馬立水邊,照我兩鬢皤。
行役非所苦,傷懷動悲歌。
三年恆山趙,彈劾兼拊摩。
嗷嗷眼中民,力弊差與科。
不能一勺潤,慰彼煩與痾。
顧此衣帶水,溉載功實多。
人而反不若,低首愧野河。
素餐吾可逃,奈此蒼生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蒼茫:遼濶無邊的樣子。
- 澄湛:清澈透明。
- 鬢皤:鬢發斑白。
- 行役:行旅,旅途。
- 拊摩:撫慰,安慰。
- 嗷嗷:形容哀號或喊叫聲。
- 煩與痾:煩惱與疾病。
- 溉載:灌溉與承載。
- 素餐:白喫,指無功受祿。
繙譯
在遼濶無邊的劉橋渡口,我南北往返不知過了幾次。十月的清霜時節,東流的河水清澈透明。我飲馬於水邊,水中映出我斑白的雙鬢。旅途竝非我所苦,但內心的傷感讓我不禁悲歌。在恒山趙地三年,我既彈劾又撫慰。眼前的百姓,因力役和稅收而疲憊不堪。我無法給予他們一絲滋潤,以慰藉他們的煩惱與疾病。看著這衣帶般的水流,它灌溉與承載的功用實在多。人若不如這水,我低頭愧對野河。我無功受祿,又如何麪對這些蒼生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自身無力改變現狀的愧疚。詩中“鬢皤”、“悲歌”等詞語,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個人境遇的感慨。結尾的“愧野河”和“素餐”則深刻反映了作者對社會責任的思考和自我反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文學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