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河渡

· 王惲
蒼茫劉橋渡,南北凡幾過。 清霜十月交,澄湛東流波。 飲馬立水邊,照我兩鬢皤。 行役非所苦,傷懷動悲歌。 三年恆山趙,彈劾兼拊摩。 嗷嗷眼中民,力弊差與科。 不能一勺潤,慰彼煩與痾。 顧此衣帶水,溉載功實多。 人而反不若,低首愧野河。 素餐吾可逃,奈此蒼生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蒼茫:遼濶無邊的樣子。
  • 澄湛:清澈透明。
  • 鬢皤:鬢發斑白。
  • 行役:行旅,旅途。
  • 拊摩:撫慰,安慰。
  • 嗷嗷:形容哀號或喊叫聲。
  • 煩與痾:煩惱與疾病。
  • 溉載:灌溉與承載。
  • 素餐:白喫,指無功受祿。

繙譯

在遼濶無邊的劉橋渡口,我南北往返不知過了幾次。十月的清霜時節,東流的河水清澈透明。我飲馬於水邊,水中映出我斑白的雙鬢。旅途竝非我所苦,但內心的傷感讓我不禁悲歌。在恒山趙地三年,我既彈劾又撫慰。眼前的百姓,因力役和稅收而疲憊不堪。我無法給予他們一絲滋潤,以慰藉他們的煩惱與疾病。看著這衣帶般的水流,它灌溉與承載的功用實在多。人若不如這水,我低頭愧對野河。我無功受祿,又如何麪對這些蒼生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自身無力改變現狀的愧疚。詩中“鬢皤”、“悲歌”等詞語,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個人境遇的感慨。結尾的“愧野河”和“素餐”則深刻反映了作者對社會責任的思考和自我反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文學造詣。

王惲

王惲

元衛州汲縣人,字仲謀。世祖中統元年爲左丞姚樞徵,爲詳議官。至京師,上書論時政,擢中書省詳定官。累遷爲中書省左右司都事。在任治錢穀,擢材能,議典禮,考制度,爲同僚所服。至元五年,建御史臺,首拜監察御史。後出爲河南、河北、山東、福建等地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九年見世祖於柳林宮,上萬言書,極陳時政,授翰林學士。成宗即位,加通議大夫,知制誥,參與修國史,奉旨纂修《世祖實錄》。惲師從元好問,好學善爲文,也能詩詞。有《秋澗先生大全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