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四首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遊。 直髮上衝冠,壯氣橫三秋。 願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 天子玉檻折,將軍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視死其若休。 歸來教鄉里,童蒙遠相求。 弟子數百人,散在十二州。 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名與日月懸,義與天壤儔。 何必疲執戟,區區在封侯。 偉哉曠達士,知命固不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平陵男:指朱阿遊,平陵是他的籍貫。
  • 直髮上衝冠:形容憤怒至極,頭髮都豎起來,好像要衝破帽子。
  • 壯氣橫三秋:形容氣勢雄壯,橫掃三秋的寒意。
  • 斬馬劍:古代名劍,這裏指用以斬殺奸臣的劍。
  • 佞臣:奸邪諂媚的臣子。
  • 天子玉檻折:比喻國家危難,天子的權威受到挑戰。
  • 將軍丹血流:指將軍爲國家流血犧牲。
  • 捐生:捨棄生命。
  • 童蒙:指年幼無知的孩子。
  • 弟子:學生,門徒。
  • 三公:古代輔助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
  • 五鹿:指五鹿充宗,西漢時期的權臣,這裏泛指權貴。
  • :報答,迴應。
  • 天壤:天地之間。
  • 執戟:指擔任官職。
  • 封侯:指獲得爵位,成爲貴族。
  • 曠達士:心胸開闊,不拘小節的人。
  • 知命:知道自己的命運,順應天命。

翻譯

從前有一個來自平陵的男子,名叫朱阿遊。 他的憤怒讓頭髮直豎,氣勢雄壯如橫掃三秋。 他希望能得到一把斬馬劍,首先斬斷奸臣的頭顱。 當天子的權威受到挑戰,將軍爲國家流血犧牲。 他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肯屈服,視死如歸。 歸來後,他在鄉里教授知識,許多年幼無知的孩子前來求學。 他的弟子有數百人,分散在十二個州。 即使是三公也不敢輕視他,權貴五鹿也無法迴應他的正義。 他的名聲與日月同輝,他的義氣與天地同在。 他何必爲了區區封侯而疲於奔命呢? 偉大的曠達之士,知道自己的命運,固守本心,無憂無慮。

賞析

這首詩讚頌了朱阿遊的英勇與正義,通過對其壯志凌雲、不畏強權的形象描繪,展現了他的高尚品格和堅定信念。詩中「願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一句,表達了朱阿遊對奸臣的深惡痛絕和對正義的執着追求。後文通過對朱阿遊教育鄉里、弟子衆多的描述,進一步強調了他的影響力和崇高地位。最後,詩人通過對朱阿遊知命不憂的讚美,傳達了一種超脫世俗、順應天命的曠達情懷。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正義和英雄主義的頌揚。

盧照鄰

盧照鄰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定興縣)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爲王府典籤,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爲“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爲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爲經典。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