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碧集

· 孟郊
天寶太白歿,六藝已消歇。 大哉國風本,喪而王澤竭。 先生今復生,斯文信難缺。 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骨。 高秋數奏琴,澄潭一輪月。 誰作采詩官,忍之不揮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天寶:唐玄宗的年號,公元742年至756年。
  • 太白:指李白,唐代著名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
  • 歿:去世。
  • 六藝:古代儒家教育的六種基本學科,包括禮、樂、射、禦、書、數。
  • 消歇:消失,停歇。
  • 國風:《詩經》中的一部分,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鞦間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
  • 王澤:君王的恩澤。
  • 斯文:指文化、文學。
  • :同“証”,証明。
  • 陳詞:陳述言辤。
  • 風骨:指文學作品的氣韻和風格。
  • 澄潭:清澈的潭水。
  • 採詩官:古代負責採集民間詩歌的官員。
  • 揮發:散發,傳播。

繙譯

天寶年間,太白(李白)去世後,六藝文化已經衰微。 偉大的國風原本是國家的文化根基,如今卻喪失了,君王的恩澤也枯竭了。 如果先生(張碧)能夠重生,文學的傳承確實不能缺失。 他下筆可以証明歷史的興衰,陳述言辤時具備獨特的風骨。 高鞦時節,他彈奏的琴聲,如同澄澈的潭水中映照的明月。 有誰來擔任採詩官,我怎能忍受這些美好的詩篇不被傳播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孟郊對唐代文化衰落的憂慮以及對張碧文學才華的贊賞。詩中,孟郊通過對比天寶年間李白去世後文化的衰微與張碧文學的複興,強調了文學傳承的重要性。他贊美張碧的詩文能夠見証歷史的變遷,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氣韻。最後,孟郊表達了對這些優秀文學作品不被廣泛傳播的遺憾,反映了他對文化傳承的深刻關切。

孟郊

孟郊

孟郊,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諡爲貞曜先生。 ► 500篇诗文

孟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