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世亂:指世道混亂,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
- 百戰餘:經歷了無數次戰鬥之後。「餘」(yú),通「餘」,有剩餘、以後的意思 。
- 方此:正當此時。
- 蜀王:指蜀漢開國皇帝劉備。
- 垂三顧:即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垂」有敬辭的意思,表示對方高於自己,以表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與誠意 。
- 爭得:怎麼能夠得到。「爭」在這裏是怎、怎麼的意思。
翻譯
在世道動盪不安,英雄們經歷了無數次戰鬥之後,此時的諸葛亮卻在南陽悠然自得地耕地種菜。倘若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不去誠心誠意地三次拜訪諸葛亮,又怎麼能請得動諸葛亮走出他的那間舊茅屋。
賞析
這首詩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諸葛亮出山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首句「世亂英雄百戰餘」描繪出當時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的背景,無數英雄在戰火中歷經磨難,這爲諸葛亮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宏大且充滿硝煙的歷史舞臺。次句「孔明方此樂耕鋤」,與前面的戰亂場景形成鮮明對比,刻畫了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怡然自得地過着耕種生活的寧靜畫面,展現出他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高雅品格。
後兩句「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是點睛之筆,通過假設如果沒有劉備誠心誠意的三顧茅廬,就不可能請動諸葛亮出山的設想,突出了劉備對人才的重視以及求賢若渴的態度,也從側面強調了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高潔志向。他並非輕易就肯投身於亂世政治,唯有遇到像劉備這樣禮賢下士之人,才願意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整首詩借詠史來表達人才需要被發現、被重視才能發揮其價值的觀點,同時對這一著名歷史事件進行簡潔而富有深度的描寫,具有一定的歷史韻味和思想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