詶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別
學道三千春,自言羲和人。
軒蓋宛若夢,雲鬆長相親。
偶將二公合,復與三山鄰。
喜結海上契,自爲天外賓。
鸞翮我先鎩,龍性君莫馴。
樸散不尚古,時訛皆失真。
勿踏荒溪坡,朅來浩然津。
薜帶何辭楚,桃源堪避秦。
世迫且離別,心在期隱淪。
酬贈非炯誡,永言銘佩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詶 (chóu):答謝。
- 補闕:官名,唐代諫官。
- 惠翼: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
- 莊廟:莊重的廟宇。
- 宋丞:官名,宋代的丞相。
- 泚 (cǐ):清澈。
- 羲和: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御者。
- 軒蓋:華美的車蓋,代指高官顯貴。
- 雲鬆:高聳入雲的松樹,象徵高潔。
- 三山: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鸞翮 (luán hé):鸞鳥的羽毛,代指高貴的身份或才華。
- 鎩 (shā):摧殘,損傷。
- 龍性:比喻非凡的才能或性格。
- 樸散:樸實無華的狀態消散。
- 朅來 (qiè lái):離去後再次回來。
- 薜帶 (bì dài):用薜荔製成的帶子,象徵隱逸。
- 桃源:桃花源,象徵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 隱淪:隱居沉淪。
- 炯誡 (jiǒng jiè):明亮的警示。
- 銘佩:銘記在心,佩戴在身。
翻譯
學道已有三千年,自稱爲羲和的後人。 華美的車蓋如同夢境,高聳的松樹與我長相親近。 偶然間與兩位高人結合,又與三座仙山爲鄰。 欣喜地結下了海上的契約,自認爲是天外的賓客。 我的鸞鳥羽毛已被摧殘,你的龍性不可馴服。 樸實無華的狀態不再崇尚古風,時代的訛誤都失去了真實。 不要踏足荒涼的溪邊坡地,離去後再次回到浩然的渡口。 用薜荔製成的帶子何須推辭楚地,桃花源足以躲避秦時的戰亂。 世事迫使我與你離別,心中期待着隱居沉淪。 答謝贈言並非明亮的警示,而是永遠銘記在心,佩戴在身。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對友人的贈別之作,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友情的珍視。詩中,「學道三千春」展現了詩人對道家思想的追求,「軒蓋宛若夢」與「雲鬆長相親」則描繪了詩人超脫塵世的心境。後文通過對「鸞翮」與「龍性」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個性自由的堅持。結尾處,詩人以「薜帶」和「桃源」爲象徵,強調了對隱居生活的渴望,同時「酬贈非炯誡」表明了詩人對友情的深沉與真摯。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李白獨特的詩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