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十三首(其六)

· 李賀
尋章摘句老鵰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拼音

譯文

在典籍中尋覓典故,摘取詞句來寫詩文,老於雕蟲小技之中。往往當破曉的殘月對着簾幕、狀如彎弓掛在天邊時,還在伏案疾書。難道沒有看見遼東一帶還戰亂連年嗎?國家正當用武之際,即使寫出像宋玉那樣的悲秋文章,又有什麼地方需要它呢?

注釋

尋章摘句:指創作時謀篇琢句。老鵰蟲:老死於雕蟲的生活之中。 哭秋風:即悲秋的意思。

賞析

慨嘆讀書無用、懷才見棄,是這首絕句的命意所在。 詩的前兩句描述艱苦的書齋生活,其中隱隱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說我的青春年華就消磨在這尋章摘句的雕蟲小技上了。此句詩意,好像有點自卑自賤,頗耐人尋繹。李賀向以文才自負,曾把自己比作“漢劍”,“自言漢劍當飛去”(《出城寄權璩楊敬之》),抱負遠大。可是,現實無情,使他處於“天荒地老無人識”(《致酒行》)的境地。“雕蟲”之詞出於李賀筆下,顯然是憤激之辭。句中的“老”字用作動詞,有終老紙筆之間的意思,包含着無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顯現自己刻苦讀書、發奮寫作的情狀:一彎殘月,低映檐前,擡頭望去,象是當簾掛着的玉弓;天將破曉,而自己還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謀篇。這裏,詩人慘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殘月作伴的落寞悲涼的處境形成鮮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強。 讀書爲何無用?有才學爲何不能見用於世?三、四句遒勁悲愴,把個人遭遇和國家命運聯繫起來,揭示了造成內心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鬱積已久的憂憤情懷。“遼海”指東北邊境,即唐河北道屬地。從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這一帶割據勢力先後發生兵變,全然無視朝廷的政令。唐憲宗曾多次派兵討伐,屢戰屢敗,弄得天下疲憊,而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如故。國家多難,民不聊生,這是詩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於戰亂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輕視儒生,以致斯文淪落,這是詩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 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實即作者自己。“哭秋風”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傷時事、哀悼窮途的文士之悲。此與屈原的“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九章·悲回風》)頗有相似之處。時暗君昏則文章不顯,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風”(按:“迴風”即秋風)、李賀之所以“哭秋風”的真正原因。 這首詩比較含蓄深沉,在表現方法上也顯得靈活多變。首句敘事兼言情,滿腹牢騷通過一個“老”字傾吐出來,煉字的功夫極深。次句寫景,亦即敘事、言情,它與首句相照應,活畫出詩人勤奮的書齋生活和苦悶的內心世界。“玉弓”一詞,暗點兵象,爲“遼海”二句伏線,牽絲帶筆,曲曲相關,見出文心之細。第三句只點明時間和地點,不言事(戰事)而事自明,頗具含蓄之致。三、四兩句若即若離,似斷實續,結構得非常精巧;詩人用隱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淪落的社會根源,從而深化了主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尋章摘句:指讀書時衹摘記一些漂亮詞句,不深入研究。
  • 老雕蟲: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寫作詩文辤賦。
  • 曉月:清晨的月亮。
  • 儅簾:掛在簾前。
  • 玉弓:比喻彎月。
  • 遼海:指遼東地區,因其南臨渤海,故稱。
  • 哭鞦風:指悲鞦,即對鞦天蕭瑟景象的傷感。

繙譯

我整日裡讀書,衹是摘抄一些華麗的詞句,這些微不足道的技能就像老雕蟲一樣。清晨的月亮像玉弓一樣掛在簾前。你難道沒有看到,每年在遼濶的海邊,那些悲鞦的文章又在哪裡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反思。詩中“尋章摘句老雕蟲”一句,既是對自己過去創作方式的自我批評,也透露出對文學創作應有深度的思考。後兩句通過“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処哭鞦風”的設問,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文學作品應與時代緊密結郃的認識,以及對文學作品應有深刻社會意義的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李賀詩歌的獨特風格。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