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暮春寄家

· 李紳
雒陽城見梅迎雪,魚口橋逢雪送梅。 劍水寺前芳草合,鏡湖亭上野花開。 江鴻斷續翻雲去,海燕差池拂水回。 想得心知近寒食,潛聽喜鵲望歸來。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雒陽城:即洛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
  • 魚口橋: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洛陽附近的一座橋。
  • 劍水寺: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江南地區的一座寺廟。
  • 鏡湖亭: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江南地區的一處亭臺。
  • 江鴻:指江上的大雁。
  • 海燕:指海邊的燕子。
  • 差池:形容燕子飛翔時翅膀扇動的樣子。
  •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古代有禁火寒食的習俗。
  • 潛聽:悄悄地聽。

翻譯

在洛陽城,我看見梅花與雪一同迎接春天的到來,而在魚口橋,我遇見雪花送別梅花的離去。劍水寺前的芳草已經茂盛,鏡湖亭上的野花也競相開放。江上的大雁斷斷續續地翻飛着雲層而去,海邊的燕子輕盈地拂過水麪迴旋。我想家人心中一定知道寒食節將近,他們或許正悄悄地聽着喜鵲的叫聲,盼望着我的歸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洛陽和江南的春景,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深思念。詩中巧妙地運用了梅花、雪花、芳草、野花等自然元素,以及江鴻、海燕的動態描寫,構建了一幅生動的春日畫卷。結尾處,詩人以家人的視角,想象他們在家中悄悄聆聽喜鵲的叫聲,期盼着自己的歸來,情感真摯,令人動容。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家鄉的無限眷戀。

李紳

李紳

李紳,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 1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