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恩 · 秦樓不見吹簫女

秦樓不見吹簫女,空餘上苑風光。粉英含蕊自低昂,東風惱我,才發一衿香。 瓊窗夢笛留殘月,當年得恨何長。碧闌干外映垂楊,暫時想見,如夢懶思量。
拼音

注釋

秦樓:秦穆公爲其女弄玉所建之樓,亦名鳳樓。相傳秦穆公女弄玉,好樂。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弄玉妻之,爲之作風樓。二人吹簫,鳳凰來集,後乘鳳,飛昇而去。事見漢劉向《列仙傳》。後人遂以「鳳去樓空」指樓中人去、睹物思人。 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賞、打獵的園林。 粉英含蕊:粉紅的鮮花。 低昂:高低、高下。 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説明香的程度。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狀的事物,類似的情況有:徐仲雅《贈齊己》:「骨瘦神清風一襟,鬆老霜天鶴病深。」呂岩的《沁園春》:「有一襟風月,兩袖雲煙。」一説,堂後(北)叫背,堂前(南)叫襟,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瓊窗:華美精緻的窗子。 碧闌干:綠色欄杆。 垂楊:垂柳。古詩文中楊柳常通用。 思量(liáng):想念,相思。

《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這是一首懷思舊好的怨詞,當是李煜對已故昭惠後周娥皇(即大周后)的懷悼之作,全詞寫得悲切纏綿,表現了對故人的懷思之情。

賞析

這首詞抒寫懷人的心情,憂思綿長,充滿無奈的惆悵。 首句以「秦樓女」代指所懷之人,不僅寫其容貌,更寫其才藝,加強思念的感情。因爲是獨自面對,不得與所愛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麼即使是「上苑風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餘」,風中花木不過是「自低昂」而已,盡寫其無奈之感。「東風惱我」,其實是説「我惱東風」。「惱」字寫人的煩惱,不言自己,卻去怪罪於東風,很是生動。説這東風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這孤獨寂寞之時,吹開這滿苑的春花,讓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撥心情,不能自已。「東風惱我,才發一矜香」,與李商隱的詩句「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只不過李商隱是由自己的經驗而提出的勸告,因此言語沉痛;李煜則是一時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責難東風,言得無理,也就言得無奈。上闋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闋掉轉筆頭去寫回憶與心情。「瓊窗」寫美好,「夢笛」是虛幻,「殘日」是留戀,盡寫出當時情景雖然美好,卻已經存在着不能如願的遺憾,因此説是「當年得恨何長」。此句可作兩解,一者可以解釋爲還在沉浸於愛情的甜蜜之中時就已經預見了分別的痛苦,重點在「當年」;一者可以解釋爲當時愛情是越短暫,就越深刻,以至於「長恨」到今天,重點在「何長」。無論何解,都只是一個「恨」。而這「恨」是如此的深刻與悠長,相聚時的碧欄杆,綠紗窗,分手時的楊柳樹,長絲絛,不曾有一刻的忘卻,歷歷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難忘,越是叫人痛苦難當。結句言:「暫時想見,如夢懶思量。」既是説當時已經是短暫如夢,也是説即使今天相見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暫如夢啊。總歸是相思也無奈,回憶也無奈,這份感情始終就是一個無奈,雖然美好,卻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這種心情,也是李商隱曾經寫過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上下兩闋以轉折相對,沒有過渡,似乎在情緒上有一隔斷。但是,下片中的「碧闌干外映垂楊」,以記憶中的景物對照眼前的「上苑風光」;結句中的「如夢」又迴應着首句的「不見」,兩闋之間仍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線索,使通篇的寫景抒情融爲一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秦樓:古代宮殿或富豪人家的高樓,此処指代皇宮。
  • 吹簫女:可能是指宮廷樂師或宮中美人,因吹簫而聞名。
  • 空馀:衹賸下。
  • 上苑:皇家園林。
  • 粉英:指花瓣。
  • :花蕊。
  • 低昂:形容花朵隨風搖曳。
  • 東風:春風,此処也可象征朝廷或權勢。
  • 才發一衿香:剛剛散發出一點香氣。
  • 瓊窗:裝飾華麗的窗戶,比喻精致的閨房。
  • 夢□:此処可能指夢境或廻憶中的景象,因缺失文字,以“□”代替。
  • 殘月:月牙,表示夜深或孤獨。
  • 得恨:得到的遺憾或愁苦。
  • 碧闌乾:綠色的欄杆,形容景色優美。
  • 映垂楊:倒映在垂柳下的影子。
  • 暫時:短時間,片刻。
  • 想見:想象中的相見。
  • 如夢:如同夢幻一般不真實。

繙譯

在皇宮的高樓上再也看不見那位吹簫的女子,衹畱下皇家園林的春光。粉色的花瓣含著花蕊輕輕搖曳,春風似乎有意撩撥我,才讓一陣香氣飄散出來。

精致的閨房裡,夢境中殘畱著一輪彎月,那時的遺憾多麽悠長。綠色的欄杆外,垂柳倒映在水麪,我衹能短暫地想象她的模樣,那感覺就像一場不願醒來的夢。

賞析

這首詞是南唐後主李煜懷唸故去的宮中美人之作。他以秦樓爲背景,通過描繪春日園林的景色和花朵的動態,寄托對吹簫女的深深思唸。"粉英含蕊自低昂"形象地寫出花朵在春風中的嬌媚,暗喻了女子的柔情與美麗。"瓊窗夢□畱殘月"則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追憶,以及麪對現實的無奈與失落。整首詞哀而不傷,婉約動人,展現了李煜細膩的情感世界和他對亡國之痛的隱晦表達。

李煜

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峯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爲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爲“千古詞帝”。 ► 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