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歸山寄孟浩然

· 李白
朱紱遺塵境,青山謁梵筵。 金繩開覺路,寶筏度迷川。 嶺樹攢飛栱,巖花覆谷泉。 塔形標海月,樓勢出江煙。 香氣三天下,鐘聲萬壑連。 荷秋珠已滿,鬆密蓋初圓。 鳥聚疑聞法,龍參若護禪。 愧非流水韻,叨入伯牙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朱紱(fú):古代官員的紅色服飾,這裏指官職。
  • 遺塵境:離開塵世。
  • (yè):拜訪。
  • 梵筵(fàn yán):佛教的宴席或法會。
  • 金繩:佛教中用以比喻引導衆生脫離苦海的佛法。
  • 覺路:通往覺悟的道路。
  • 寶筏(fá):佛教中比喻引導衆生渡過生死海的佛法。
  • 迷川:比喻生死輪迴的苦海。
  • (gǒng):古代建築中的一種構件,這裏指山嶺上的樹木。
  • 巖花:山岩上的花朵。
  • 谷泉:山谷中的泉水。
  • 塔形:塔的形狀。
  • 海月:海上的月亮。
  • 樓勢:樓閣的氣勢。
  • 江煙:江面上的霧氣。
  • 香氣:指佛教寺廟中的香火。
  • 三天:佛教中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 萬壑(hè):無數的山谷。
  • 荷秋:荷花在秋天。
  • 珠已滿:比喻荷花上的露珠已經飽滿。
  • 鬆密:松樹茂密。
  • 蓋初圓:松樹的樹冠開始變得圓潤。
  • 鳥聚:鳥兒聚集。
  • 聞法:聽聞佛法。
  • 龍參:龍參與其中,比喻佛教的神祕和莊嚴。
  • 護禪:守護禪定。
  • 流水韻:比喻美妙的音樂或詩歌。
  • (dāo):謙詞,表示自己不配。
  • 伯牙弦:伯牙的琴絃,比喻高雅的音樂。

翻譯

我離開了塵世的官職,來到青山之中拜訪佛教的法會。 佛法如同金繩,開啓了通往覺悟的道路,寶筏引導我們渡過生死的迷川。 山嶺上的樹木密集如飛栱,巖上的花朵覆蓋了谷中的泉水。 塔的形狀映照着海上的月亮,樓閣的氣勢超越了江面上的霧氣。 寺廟中的香氣瀰漫在三界之中,鐘聲迴盪在無數的山谷之間。 荷花在秋天已經結滿了露珠,松樹的樹冠開始變得圓潤。 鳥兒聚集彷彿在聽聞佛法,龍參與其中,彷彿在守護禪定。 我慚愧自己沒有流水般美妙的音樂,卻有幸被比作伯牙的琴絃。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李白在春日歸山時的心境與所見所感。詩中,李白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展現了他對佛教的嚮往和對塵世的超脫。詩中的「朱紱遺塵境」表明了他對官職的放棄,而「青山謁梵筵」則體現了他對佛教的虔誠。詩中的自然景物如「嶺樹」、「巖花」、「塔形」、「樓勢」等,都被賦予了佛教的象徵意義,如「金繩」、「寶筏」等,表達了詩人對佛法指引的渴望。最後,詩人以自謙的口吻,表達了自己雖不能創作出如「流水韻」般美妙的音樂,但希望能被比作伯牙的琴絃,體現了詩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優美,展現了李白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