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巑岏(cuán wán):形容山高峻的樣子,這裏用來比喻詩人自身貧病交加、艱難困苦的處境。
- 菱花:指鏡子,因古代銅鏡多爲菱花形狀。
- 青眼:相傳三國魏的名士阮籍,能爲青白眼, 對所憎惡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惡;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後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看重。
- 小還丹:道教的丹藥名,傳說服用可返老還童,長生不老。這裏詩人用此意在暗示自己希望得到貴人幫助,擺脫困境。
翻譯
貧困如沉重大山,疾病如惡魔纏身,讓我這衰老身軀好似那高峻難行的山巒一般不堪重負。我輕輕擦拭着菱花銅鏡,卻不願多看鏡子中的自己。又擔心這世間無人願意看重我、賞識我,看來這艱難的處境終究還是得依靠那神奇的小還丹(貴人的扶持)纔能有所改變啊 。
賞析
這首詩以直白而深沉的筆觸,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當時困窘的處境與內心的複雜情緒。開篇「貧埋病壓老巑岏」,詩人將貧、病、老三種困境結合,用「巑岏」一詞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自身猶如被高山壓制般的艱難狀況,給人強烈的畫面感,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拂拭菱花不喜看」,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照鏡子這一細節描寫,生動地傳達出詩人因自身狀況不佳而不願面對自己形象的心理,可見他內心深處對現狀充滿了沮喪與失落 。
「又恐無人肯青眼」則直接抒發了他對無人賞識的擔憂。此句巧妙借用「青眼」這一典故,直白地表達了渴望得到他人認可、提攜的想法,凸顯出詩人在困境中的孤獨與無助。
最後「事須憑仗小還丹」,用求仙煉丹中「小還丹」借指能幫助自己擺脫困境的貴人或助力,幽默風趣又帶有自嘲意味地表達出詩人對於改變現狀的一種憧憬與無奈。整首詩情感真摯,生動地塑造出一個身處困境卻依然心懷期望的落魄文人形象。

李羣玉
李羣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蹟「水竹居」,舊志記爲「李羣玉讀書處」。李羣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羣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羣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羣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羣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迴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李羣玉一生交遊廣,足跡遍及河南、河北、陝西、大江南北。李羣玉著有詩前集三卷,後集五卷。《全唐詩》錄他的詩二百六十三首。他是晚唐重要詩人,與齊己、胡曾被列爲唐代湖南三詩人。唐末周樸《吊李羣玉》詩讚道:「羣玉詩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歸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他還是記載「長沙窯」的第一人。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