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篁調嘯引

· 李賀
請說軒轅在時事,伶倫採竹二十四。伶倫採之自昆丘,軒轅詔遣中分作十二。 伶倫以之正音律,軒轅以之調元氣。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鹹相隨。 唯留一管人間吹,無德不能得此管,此管沈埋虞舜祠。
拼音

注釋

苦篁調笑引:樂府有調笑引。笑,一作嘯。 請說軒轅在時事,伶倫採竹二十四:軒轅,黃帝也。伶倫,《史記》載,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於蟹谷,制十二管 ,聽鳯鳴以刻十二律,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 伶倫採之自昆丘,軒轅詔遣中分作十二:昆丘,崑崙山。 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閒相隨:黃帝上天時,《說苑》:"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上,鼎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 無德不能得此管,此管沈埋虞舜祠:《風俗通義》載,漢章帝時,奚景於舜祠下得笙與白玉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苦篁(huáng):苦竹的一種,竹子的品種之一。
  • 軒轅:即黃帝,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被尊爲中華民族的始祖。
  • 伶倫:傳說中黃帝的樂官,負責製作音律。
  • 昆丘:崑崙山,古代神話中的神山。
  • 詔遣:下令派遣。
  • 中分作十二:指伶倫將採來的竹子分成十二段,用以製作十二律。
  • 正音律:制定音律的標準。
  • 調元氣:調和天地間的元氣,指音律能夠影響天地自然。
  • 黃帝上天:傳說黃帝最終昇天成仙。
  • 二十三管:指黃帝昇天時帶走的二十三根竹管。
  • 無德:沒有德行或德行不足。
  • 沈埋:埋藏,沈同「沉」。
  • 虞舜祠:虞舜的祠堂,虞舜是古代五帝之一。

翻譯

請聽我說說軒轅黃帝在世時的事情,伶倫採集了二十四根竹子。伶倫從崑崙山採集這些竹子,黃帝下令將它們分成十二段,製作成十二律。伶倫用這些竹子來制定音律,黃帝則用它們來調和天地間的元氣。當黃帝昇天成仙時,帶走了二十三根竹管。只留下一根竹管在人間吹奏,沒有足夠的德行是無法得到這根竹管的,而這根竹管被埋藏在了虞舜的祠堂裏。

賞析

這首詩通過講述黃帝時期的神話故事,展現了古代對音律的重視以及音律與天地自然、道德修養之間的聯繫。詩中,「苦篁」象徵着堅韌不拔的精神,「軒轅」和「伶倫」則是智慧與藝術的化身。通過「採竹」、「分作十二」、「正音律」、「調元氣」等動作,詩人描繪了音律的創造過程及其深遠意義。最後,「唯留一管人間吹」與「此管沈埋虞舜祠」則寓意着音律的傳承與失落,反映了詩人對於傳統文化遺產的珍視與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古代文化的懷念與敬仰。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