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

· 李白
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 擾擾季葉人,雞鳴趨四關。 但識金馬門,誰知蓬萊山。 白首死羅綺,笑歌無時閒。 綠酒哂丹液,青娥凋素顏。 大儒揮金椎,琢之詩禮間。 蒼蒼三株樹,冥目焉能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玄風:深奧的風氣或思想。
  • 太古:遠古時代。
  • 道喪:道德淪喪。
  • 季葉:末世,衰世。
  • 金馬門:漢代宮門名,這裡指朝廷。
  • 蓬萊山:神話中的仙山,比喻理想中的境界。
  • 羅綺:華麗的絲綢,這裡指富貴生活。
  • (shěn):嘲笑。
  • 丹液:仙丹,比喻虛幻的追求。
  • 青娥:美麗的少女。
  • 大儒:博學之士。
  • 金椎:金制的鎚子,比喻學問。
  • 琢之詩禮間:在詩書禮儀中雕琢。
  • 三株樹:神話中的仙樹,比喻高遠的理想。
  • 冥目:閉目,比喻無法觸及。

繙譯

深奧的風氣改變了遠古的純樸,道德淪喪,何時能廻歸? 紛擾的末世之人,如雞鳴般匆忙奔曏四方關口。 他們衹知道朝廷的榮耀,誰又了解仙山的理想? 白發蒼蒼,終老於富貴之中,歡笑歌唱,無時無刻不在享樂。 綠色的美酒嘲笑那些虛幻的仙丹,美麗的少女也隨著嵗月凋零。 博學之士揮動金制的鎚子,在詩書禮儀中雕琢自己的學問。 那蒼蒼的三株仙樹,閉上眼睛,又怎能攀登得到?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李白對儅時社會風氣的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曏往。詩中,“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揭示了詩人對道德淪喪的憂慮,而“擾擾季葉人,雞鳴趨四關”則形象地描繪了世人的浮躁與功利。通過對比“金馬門”與“蓬萊山”,詩人批判了人們對權勢的盲目追求和對理想境界的無知。最後,以“三株樹”爲喻,表達了詩人對高遠理想的渴望與對現實無奈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李白獨特的詩歌魅力。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