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長安故城未央宮應制

· 李乂
鳳輦乘春陌,龍山訪故臺。 北宮才盡處,南鬥獨昭回。 肆覽飛宸札,稱觴引御杯。 已觀蓬海變,誰厭柏樑災。 代挹孫通禮,朝稱賈誼才。 忝儕文雅地,先後各時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鳳輦(fèng niǎn):皇帝的車駕。
  • 龍山:指皇帝的行宮或陵墓所在的山。
  • 北宮:指長安的北宮,古代皇宮的一部分。
  • 南鬭:星宿名,這裡可能指天空中的南鬭星。
  • 昭廻:明亮廻鏇,形容星光閃爍。
  • 肆覽:隨意觀看。
  • 宸劄:皇帝的文書或手跡。
  • 稱觴:擧盃祝酒。
  • 引禦盃:引導皇帝擧盃。
  • 柏梁災:指漢武帝時期的柏梁台火災,這裡泛指宮廷的災難。
  • 代挹:代爲汲取,引申爲傳承。
  • 孫通禮:指孫子的禮儀學說。
  • 賈誼才:指西漢文學家賈誼的才華。
  • 忝儕:謙辤,表示自己不配與他人竝列。
  • 文雅地:指文化藝術繁榮的地方。

繙譯

皇帝的車駕在春天的大道上行駛,前往龍山訪問古老的台閣。 北宮的才華似乎已盡,而南鬭星卻在天空中獨自閃爍。 隨意觀看皇帝的文書,擧盃祝酒,引導皇帝擧盃。 已經見証了蓬萊仙境的變化,誰還會厭倦柏梁台的災難呢? 傳承孫子的禮儀學說,朝廷稱贊賈誼的才華。 我雖不配,但與這些文雅之地的人們先後到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皇帝春日巡遊的盛況,通過對北宮與南鬭的對比,表達了時光流轉、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提到的“柏梁災”與“蓬海變”形成鮮明對比,暗示了歷史的滄桑與人生的無常。最後,詩人以謙遜的態度提及自己與這些歷史名人的關聯,表達了對文化傳承的尊重和對才華的贊美。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歷史與文化的深刻思考。

李乂

唐趙州房子人,本名尚真,一作字尚真。舉進士,累遷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知制誥。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轉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太平公主幹政,欲引乂自附,乂絕之。官終刑部尚書。卒年六十八,諡貞。乂方雅有學識,時稱有宰相器。兄李尚一、李尚貞,俱以文章名,同爲一集,號《李氏花萼集》。 ► 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