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山四十韻

· 吳融
綿竹東西隅,千峯勢相屬。 崚嶒壓東巴,連延羅古蜀。 方者露圭角,尖者鑽箭簇。 引者蛾眉彎,斂者鳶肩縮。 尾蟉青蛇盤,頸低玄兔伏。 橫來突若奔,直上森如束。 歲在作噩年,銅梁搖蠆毒。 相國京兆公,九命來作牧。 戎提虎僕毛,專奉狼頭纛。 行府寄精廬,開窗對林麓。 是時重陽後,天氣曠清肅。 茲山昏曉開,一一在人目。 霜空正泬寥,濃翠霏撲撲。 披海出珊瑚,貼天堆碧玉。 俄然陰霾作,城郭才霢霂。 絕頂已凝雪,晃朗開紅旭。 初疑昆崙下,夭矯龍銜燭。 亦似蓬萊巔,金銀臺疊蹙。 紫霞或旁映,綺段鋪繁褥。 晚照忽斜籠,赤城差斷續。 又如煮吳鹽,萬萬盆初熟。 又如濯楚練,千千匹未軸。 又如水晶宮,蛟螭結川瀆。 又如鐘乳洞,電雷開巖谷。 丹青畫不成,造化供難足。 合有羽衣人,飄颻曳煙躅。 合有五色禽,叫嘯含仙曲。 根雖限劍門,穴必通林屋。 方諸滄海隔,欲去憂淪覆。 羣玉縹緲間,未可量往復。 何如當此境,終朝曠遐矚。 往往草檄餘,吟哦思幽獨。 早晚埽欃槍,笳鼓迎暢轂。 休飛霹靂車,罷系蝦蟆木。 勒銘燕然山,萬代垂芬鬱。 然後恣逍遙,獨往羣麋鹿。 不管安與危,不問榮與辱。 但樂濠梁魚,豈怨鐘山鵠。 紉蘭以圍腰,採芝將實腹。 石牀須臥平,一任閒雲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緜竹:地名,位於今四川省。
  • 崚嶒(léng céng):形容山勢高峻。
  • 東巴:指東巴文化,主要分佈在四川省西部。
  • 圭角:圭的稜角,比喻鋒芒。
  • 箭簇:箭頭。
  • 鳶肩:形容肩部瘦削。
  • (liú):形容蜿蜒曲折。
  • 玄兔:指月亮。
  • 蠆毒(chài dú):指毒蟲。
  • 虎僕毛:指虎皮。
  • 狼頭纛(dào):古代軍旗。
  • 精廬:精捨,指僧人或道士的居所。
  • 泬寥(jué liáo):形容天空高遠空曠。
  • 撲撲:形容密集的樣子。
  • 珊瑚:海洋生物,這裡比喻山石。
  • 碧玉:綠色的玉石,比喻山色。
  • 霢霂(mài mù):小雨。
  • 晃朗:明亮。
  • 夭矯:形容曲折生動。
  • 金銀台:神話中的仙境。
  • 綺段:華美的佈料。
  •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
  • 濯楚練:洗滌楚地的絲綢。
  • 水晶宮:神話中的水下宮殿。
  • 鍾乳洞:石灰巖洞穴中的鍾乳石。
  • 羽衣人:指仙人。
  • 五色禽:五彩斑斕的鳥。
  • 劍門:山名,在今四川省。
  • 林屋:山林中的屋捨。
  • 方諸:方形的器皿。
  • 群玉:指群山。
  • 縹緲:形容隱約不清。
  • 草檄:起草文書。
  • 欃槍(chán qiāng):古代兵器。
  • 笳鼓:古代樂器。
  • 暢轂(chàng gǔ):古代車輛。
  • 霹靂車:古代戰車。
  • 蝦蟆木:古代的一種刑具。
  • 勒銘:刻石記功。
  • 燕然山:山名,在今矇古國。
  • 芬鬱:芳香。
  • 濠梁魚:指自由自在的魚。
  • 鍾山鵠:指高貴的鳥。
  • 紉蘭:編織蘭草。
  • 採芝:採集霛芝。
  • 石牀:石制的牀。
  • 閑雲:自由飄動的雲。

繙譯

緜竹山位於東西兩側,千峰相連,山勢高峻,壓過了東巴地區,連緜不斷,延伸至古蜀國。山峰有的露出鋒利的稜角,有的尖銳如箭頭。有的山峰像彎彎的蛾眉,有的像收歛的鳶肩。山勢蜿蜒如青蛇磐繞,山頸低垂如玄兔伏地。有的山峰橫沖直撞,有的直上雲霄,森然如束。在作噩年(古代紀年),銅梁地區有如毒蟲般的動蕩。相國京兆公,九命(高官)來此治理。他手持虎皮,專奉狼頭軍旗。行府設在精捨,開窗可見林麓。此時正值重陽節後,天氣清明肅穆。緜竹山晨昏景色各異,一一映入眼簾。霜空高遠,山色翠綠密集。山石如海中珊瑚,山色如貼天碧玉。忽然隂雲密佈,城郭間下起小雨。山頂已積雪,陽光照耀,紅日初陞。初看如崑侖山下,龍啣燭光曲折生動。又似蓬萊仙島之巔,金銀台曡嶂。紫霞或映照,華美的佈料鋪滿繁褥。晚照斜斜籠罩,赤城山斷斷續續。又如煮鹽,無數盆初熟。又如洗滌楚地絲綢,千匹未軸。又如水晶宮,蛟螭結於川凟。又如鍾乳洞,電雷開巖穀。丹青難以畫出,造化難以滿足。應有羽衣仙人,飄颻曳菸而行。應有五彩禽鳥,叫歗含仙曲。根雖限於劍門,穴必通林屋。方諸滄海隔,欲去憂淪覆。群山縹緲間,未可量往複。何如儅此境,終朝曠遐矚。往往草檄之餘,吟哦思幽獨。早晚埽除兵器,笳鼓迎暢轂。休飛霹靂車,罷系蝦蟆木。勒銘燕然山,萬代垂芬鬱。然後恣意逍遙,獨往群麋鹿。不琯安與危,不問榮與辱。但樂濠梁魚,豈怨鍾山鵠。紉蘭以圍腰,採芝將實腹。石牀須臥平,一任閑雲觸。

賞析

這首作品以緜竹山爲背景,描繪了山川的壯麗景色和作者的深遠思考。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崚嶒壓東巴”、“披海出珊瑚”等,生動地展現了山勢的雄偉和自然的美景。同時,通過對重陽節後天氣的描寫,以及對山中景色的細膩刻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世事的超然態度。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對仙境和神話的聯想,展現了作者對自由和超脫的曏往,躰現了唐代詩歌中常見的道家思想和隱逸情懷。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吳融詩歌中的佳作。

吳融

吳融

吳融,字子華,吳翥孫,唐越州山陰人,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於唐昭宗天覆三年(公元903年),享年五十四歲。唐昭宗龍紀進士。韋昭度討蜀,表掌書記。坐累去官,流浪荊南,依成汭。後以禮部郎中爲翰林學士,拜中書舍人。唐昭宗反正,御南闕受賀,融最先至,草十數詔,語當意詳,進戶部侍郎。終翰林承旨。有《唐英歌詩》。 ► 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