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篇贈張明府端孟兼乞序小草

我聞帝者軒轅氏,韜鋒歛鍔霞城址。敦容去後久埋光,始得溧陽歐冶子。 歐生鑄劍向自殊,恍疑象罔索玄珠。截石雲門爲鍛鍊,韝鎔縣寓作洪爐。 鏌鋣不減龍淵銳,稍辨雌雄或自殊。嗟哉神物難長合,雌雄各已守方隅。 豐城獄裏沉埋夕,延津江口夜號呼。張華博物真堪羨,望氣佔文遂可辨。 一朝向自出塵中,千百年來神物現。歐冶今時異昔時,空帶蒯緱無所奇。 貴亦人所駭,賤亦人所癡。貴賤空憑人世口,牀頭安用黃金爲。 平生畏學千人敵,嗜酒猶兼詩瘴癖。白眼何曾爲世青,讀書萬卷將何益。 雅從海內結賢豪,壯志憑凌慕古昔。海陽山下有張君,茂先博物同其倫。 數世承家清白吏,風流文藻衆相聞。歐生似附通家後,投分難忘會面親。 短劍縱能驚世俗,不借張華辯豈真。聊寄長歌歌寶劍,爲君乞取七星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韜鋒歛鍔(tāo fēng liǎn è):收歛刀劍的鋒芒。
  • 霞城: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処可能意在強調神秘或非凡。
  • 象罔:《莊子》中的寓言人物,後用以借指虛無的境界。
  • 玄珠:道教內丹名詞,比喻道的本躰,在此詩中可能指珍貴的東西或某種精髓。
  • 鍛鍊:此処指對金屬的鎚鍊加工。
  • 鞲鎔(gōu róng):鼓風吹火以冶鍊金屬。
  • 鏌鋣(mò yé):古代寶劍名。
  • 龍淵:古代寶劍名。
  • 方隅:指四方和四隅,泛指大地。
  • 蒯緱(kuǎi gōu):用草繩纏結劍柄。
  • 瘴癖:對南方山林間溼熱之氣的癖好,這裡可能指對某種特殊環境或情境的偏好。

繙譯

我聽說上古的黃帝軒轅氏,在霞城之地收歛刀劍的鋒芒。等到敦容離開後,寶劍的光芒長久地被埋沒,直到在溧陽出現了歐冶子。 歐冶子鑄造寶劍的技藝獨特,倣彿在虛無之境中探索珍貴的精髓。在雲門山截斷石頭作爲鍛鍊材料,以縣寓儅作洪爐進行鼓風冶鍊。 鏌鋣劍的銳利不遜於龍淵劍,衹是稍微能辨別出雌雄或者它們各自有所不同。可歎這神奇的寶物難以長久相聚,雌雄各自守在一方。 在豐城獄中沉埋的夜晚,延津江口發出夜號呼喊。張華博學多識實在令人羨慕,他能通過望氣和佔文來辨別寶物。 一旦有朝一日從塵世中顯現,千百年來的神物得以現身。如今的歐冶子已不同於往昔,徒然帶著纏著草繩的劍,沒有什麽奇特之処。 貴重也會被人驚駭,貧賤也會被人癡迷。貴賤衹是憑借世人的口舌來評判,牀頭又何必用黃金來裝飾呢。 我平生害怕學習那能夠對抗千人的本領,嗜好飲酒還兼有對詩的特殊偏好。我以白眼看待世間,就算讀書萬卷又有什麽益処呢。 我曏來在海內結交賢能豪傑,懷著壯志仰慕古代的英雄豪傑。在海陽山下有位張君,他像茂先一樣博學多識,與他同類。 他家幾代都是清正廉潔的官吏,他的文採風流被衆人所聽聞。我歐生似乎攀附他家成爲通家之好後,深感投緣,難忘見麪時的親切。 即使這短劍能夠驚世駭俗,但如果沒有張華這樣的人來辨識,又怎能確定其真實性呢。姑且寄托在這長篇的詩歌中來歌頌寶劍,爲您乞求獲得七星文般的榮耀。

賞析

這首詩以寶劍爲線索,展開了對歷史、技藝、人物以及人生的思考。詩中先是講述了黃帝、歐冶子等與寶劍相關的傳說和歷史,強調了寶劍的珍貴和神秘。接著,詩人談到了寶劍的價值和人們對貴賤的看法,認爲其評判標準往往是主觀的。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一些感悟,如對學習和讀書的看法,以及對結交賢豪的曏往。 在詩中,詩人運用了豐富的典故和形象的比喻,如“韜鋒歛鍔霞城址”“恍疑象罔索玄珠”等,增加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整首詩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歷史的思考,又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對理想的追求。

歐必元

歐必元,字子建。順德人。大任從孫,主遇從兄。十五歲爲諸生,試輒第一。明思宗崇禎間貢生,年已六十。以時事多艱,慨然詣粵省巡撫,上書條陳急務,善之而不能用。當時縉紳稱之爲嶺南端士。嘗與修府縣誌乘,頗饜士論。晚年遨遊山水,興至,落筆千言立就。必元能詩文,與陳子壯、黎遂球等復修南園舊社,稱南園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羅浮草》、《溪上草》、《琭玉齋稿》等。清郭汝誠咸豐《順德縣誌》卷二四有傳。歐必元詩,以華南師範大學藏清刊本《歐子建集》爲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