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伯中兄家居日課兒子平原讀書小女信女紅之暇亦時時弄筆學字偶因家問中見近寫二紙喜而賦詩寄伯中長公當發一
苦憶經年別二雛,喜從片楮見揮濡。
詩書幸不遭塗抹,文字何妨效拓摸。
通子詎憐彭澤老,伏君未覺濟南孤。
他年萬一傳新樣,莫忘臨池是大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課(kè):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 楮(chǔ):紙的代稱。
- 濡(rú):沾溼,潤澤。
- 通子:陶潛(陶淵明)小兒子的乳名。
- 詎(jù):豈,怎。
- 彭澤老: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縣令。
- 伏君:此處或指東漢濟南伏生,名勝,曾爲秦博士,治《尚書》。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後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時伏生年已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文帝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
- 臨池:指學習書法。
翻譯
苦苦思念分別多年的兩個孩子,高興地從幾張紙上看到他們揮筆沾墨的成果。 幸好詩書沒有被胡亂塗抹,寫的文字不妨效仿臨摹。 我的孩子哪裏會可憐像陶淵明那樣的老者呢,像伏勝那樣的人也未覺得孤單吧。 將來萬一能傳出新的樣式,別忘了學習書法的榜樣是大書法家蘇軾啊。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子女的思念和對他們學習成果的欣慰。首聯中,作者表達了對分別多年的孩子的深切思念,看到他們的書寫成果後感到喜悅。頷聯對孩子們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評價,認爲他們對待詩書的態度還算認真,寫字也在努力效仿臨摹。頸聯通過提及陶淵明和伏勝,或許是在暗示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道路上,不必過於擔憂困難,要有積極的心態。尾聯則鼓勵孩子們以蘇軾爲榜樣,努力學習書法,體現了作者對子女的期望。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樸實,既表達了親情,又蘊含了對子女教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