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小酌朝爽臺看旗峯登高人放風箏作

霜落南天海氣清,臺侵象外與雲平。 翠籠煙岫看人小,響戛風箏雜雁聲。 懶向高山扶蠟屐,遙憐下界似棋枰。 秋香未厭東籬晚,只有黃花不世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重陽:中國傳統節日,農曆九月初九,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等習俗。
  • 朝爽臺:地名,可能是指某個高臺,適合觀賞風景。
  • 旗峯:山峯名,可能因其形狀或位置而得名。
  • 風箏:一種玩具,由紙或布製成,用線牽引,在空中飛翔。
  • 霜落:指秋天霜降的時節。
  • 南天:指南方的天空。
  • 海氣:海上的霧氣或氣候。
  • 臺侵象外:指高臺似乎伸入雲外,形容其高。
  • 翠籠:翠綠的籠罩,形容山巒被綠色覆蓋。
  • 煙岫:煙霧繚繞的山峯。
  • 響戛風箏:風箏在空中發出的響聲。
  • 雜雁聲:與雁的叫聲混雜在一起。
  • 蠟屐:塗有蠟的木屐,古代登山時常穿。
  • 下界:指人間,與天界相對。
  • 棋枰:棋盤,比喻人間的紛爭或佈局。
  • 秋香:秋天的香氣,多指菊花香。
  • 東籬:東邊的籬笆,常用來指代菊花。
  • 黃花:指菊花。
  • 不世情:不隨世俗,保持本色。

翻譯

秋霜降落,南方的天空海氣清新,高臺似乎伸入雲外,與雲平齊。 翠綠的山巒在煙霧中顯得人影渺小,風箏在空中發出的響聲與雁的叫聲交織。 我懶得去高山穿上蠟屐攀登,遠遠地憐憫人間如同棋盤般的紛爭。 秋天的香氣依舊在東邊的籬笆旁,只有菊花不隨世俗,保持本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重陽節登高望遠的景象,通過「霜落南天」、「臺侵象外」等意象展現了秋高氣爽的自然美景。詩中「翠籠煙岫」、「響戛風箏」等生動描繪了山間的寧靜與風箏的歡快,形成鮮明對比。後兩句則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淡漠和對自然本色的嚮往,以「黃花不世情」作結,寄託了詩人高潔的情操和超脫的心境。

鄧雲霄

明廣東東莞人,字玄度。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授長洲知縣,官至廣西參政。有《冷邸小言》、《漱玉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