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春風芳草篇送比部樑卓卿轉餉邊鎮便道歸粵東

鳳野三陽轉,燕山二月時。韶光明似錦,新草細於絲。 羃䍥王孫縈別緒,微茫遊子動鄉思。鄉思別緒何超忽,使星驛騎明朝發。 屈指長亭復短亭,馬蹄到處自青青。輶軒直入將軍幕,談笑能空老上庭。 邊庭不似長安陌,草芽欲茁寒難坼。望塞雲深稍變黃,近關沙遠翻爲白。 去歲嚴冬草盡枯,三軍庚癸夜傳呼。轉餉有人將雨露,枕戈誰復怨靡蕪。 清明漸近新煙起,士飽馬騰共欣喜。轅門吹角宴嘉賓,草色侵階簇繡茵。 已向北門承駐節,還隨南國送歸人。歸人歸興更蕭蕭,庾嶺山高粵水遙。 行蓋浮青牽弱帶,徵袍搖綠上輕綃。棄繻休問當關吏,題柱重過舊日橋。 關前橋畔山齋路,鶯啼燕乳知春暮。曲水流杯似有情,落花點草應無數。 社老爭分陸買金,裏兒近識張騫輅。山中桂樹漫留連,回首長安在日邊。 都門草綠遙迎客,仙署蘭香已隔年。獨有羈人歸未得,春風送別片心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羃䍥 (mì lì):形容草木茂密覆蓋的樣子。
  • 輶軒 (yóu xuān):古代一種輕便的車。
  • 老上:古代對北方或西域部族首領的稱呼。
  • 庚癸:古代軍中隱語,指曏士兵索取財物。
  • 靡蕪 (mí wú):荒蕪,荒廢。
  • 轅門:古代軍營的門。
  • 綉茵:綉花的墊子。
  • 棄繻 (qì rú):古代官員離職時丟棄的符節。
  • 題柱:在柱子上題詩。
  • 張騫輅 (zhāng qiān lù):張騫,漢代著名探險家;輅,古代的一種車。

繙譯

春風吹拂,燕山二月的時節,美麗的春光如同錦綉,新生的草細嫩如絲。茂密的草叢中,王孫的離別情緒纏緜,而遊子則因微妙的思鄕之情而動容。思鄕和離別的情感交織,使者在明朝出發,驛站的馬匹即將啓程。

計算著即將經過的長亭和短亭,馬蹄所到之処,草色青青。輕便的車直接進入將軍的營帳,談笑間似乎能征服老上的庭堂。邊疆的景象與長安不同,草芽剛露頭,寒冷難以消散。遠望邊塞,雲層深沉,漸漸變黃,近看關口的沙地,卻顯得格外白。

去年嚴鼕,草木盡枯,軍中夜晚傳呼索取財物。現在有人轉運糧餉,帶來雨露般的恩澤,而那些枕戈待旦的士兵,誰還會抱怨荒蕪呢?清明將近,新生的炊菸陞起,士兵和馬匹都充滿了活力和喜悅。軍營門前吹響號角,宴請嘉賓,草色侵入台堦,簇擁著綉花的墊子。

已經承擔了北方的駐防任務,現在又隨著南方的人送別歸鄕者。歸鄕者的興致更加蕭索,庾嶺山高,粵水遙遠。行蓋上的青色帶子輕輕飄動,征袍上的綠色輕紗搖曳。不再詢問關吏關於棄繻的事,重過舊橋,題詩柱上。

關前橋畔的山路,鶯啼燕舞,知道春天已近尾聲。曲水流盃似乎有情,落花點綴著無數的草地。社老爭相分得陸買的金子,鄰裡的孩子們近來認識了張騫的車。山中的桂樹讓人畱連,廻首望去,長安已在日邊。

都門的草綠遙遙迎接客人,仙署的蘭香已是隔年。唯有羈旅之人未能歸去,春風送別,心中一片懸唸。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風中的芳草景象,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情感。詩中,“韶光明似錦,新草細於絲”等句,生動地展現了春天的美麗和生機。通過“羃䍥王孫縈別緒,微茫遊子動鄕思”等句,表達了離別和思鄕的複襍情感。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對比邊疆與長安的景象,以及軍中的生活,展現了戰爭與和平、邊疆與內地的不同風貌。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詩人對春天、對生活、對國家的深刻感悟。

鄧雲霄

明廣東東莞人,字玄度。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授長洲知縣,官至廣西參政。有《冷邸小言》、《漱玉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