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衣篇
洞房環佩驚秋早,葉滿空階愁不掃。
閒來不省出門行,夢裏已到交河道。
交河戍客鐵爲衣,八月嚴霜撲面飛。
可念拂沙眠塞草,何辭織錦理鴛機。
鴛機織就煩刀尺,熨斗帖平針線跡。
燈下裝綿淚滿牀,窗前搗練風侵石。
風清月冷氣悽悽,力盡繁聲高更低。
搗時庭樹初棲鳥,搗罷鄰家已報雞。
誰識繁聲結悲咽,心中萬恨憑砧說。
千里情懸落日西,雙題響逐行雲滅。
東家砧歇西家鳴,夜夜風來滿帝城。
愁苦頻年征戍急,何人不作斷腸聲。
衣成緘固重重意,又恐關前無驛使。
別久腰衰知帶寬,路長秋寄經春至。
春去秋來貌不同,家家怨曠恨無窮。
漢皇好武何時已,願送砧聲達漢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搗衣:古代洗衣方式,用木棒敲打衣物以去除污垢。
- 洞房:新婚夫婦的臥室。
- 環佩:女子身上的裝飾品,如玉佩等。
- 驚秋:突然感到秋天的到來。
- 不省:不知道,未察覺。
- 交河道:古代邊疆地區,這裏指邊疆的戍守之地。
- 戍客:守衛邊疆的士兵。
- 鐵爲衣:形容戍客的衣甲堅硬如鐵。
- 嚴霜:嚴寒的霜。
- 拂沙眠塞草:在邊塞的沙地上休息。
- 織錦理鴛機:織造美麗的錦緞,鴛機指織機。
- 熨斗帖平:用熨斗將衣物熨平。
- 搗練:搗衣的一種,指用木棒敲打衣物使其平整。
- 氣悽悽:氣氛淒涼。
- 繁聲:連續不斷的聲音。
- 雙題響逐行雲滅:雙題指雙砧,響聲隨着雲彩消散。
- 緘固:封固,封存。
- 腰衰:腰帶變鬆,指人消瘦。
- 怨曠:怨恨和空虛。
- 漢宮:指皇宮。
翻譯
洞房中,女子的環佩聲驚醒了秋天的早寒,落葉滿地,愁緒難掃。她閒暇時不知不覺地不出門,夢裏卻已到了邊疆的交河。那裏的戍客穿着鐵甲,八月的嚴霜撲面而來。她心疼他們在沙地上休息,塞草中安眠,卻也願意織造錦緞,整理織機。
織成的錦緞需要用刀尺修整,用熨斗熨平針線痕跡。燈下,她淚流滿面地裝綿,窗前,搗練的風侵蝕着石頭。風清月冷,氣氛淒涼,搗衣聲由高到低,力盡聲歇。搗衣時,庭中的樹剛棲息了鳥兒,搗衣結束,鄰家已報曉雞鳴。
誰知道這連綿的搗衣聲中蘊含着多少悲咽,心中的萬般恨意只能憑砧聲訴說。千里之外的情思如同落日西沉,雙砧的響聲隨着行雲消散。東家的砧聲停了,西家又響起,夜夜風聲滿帝城。這些年征戍頻繁,愁苦不斷,誰不曾發出斷腸之聲。
衣成後,她重重封固,又擔心關前沒有驛使傳遞。分別已久,腰帶已鬆,路途遙遠,秋天的寄語要到春天才能到達。春去秋來,容貌已變,家家都有無盡的怨恨和空虛。漢皇好戰何時休,願這砧聲能傳達到漢宮。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洞房中女子的孤獨與思念,以及她對邊疆戍客的牽掛,展現了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痛苦和無奈。詩中「搗衣」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寫照,也象徵着女子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無盡的等待。通過對比洞房與邊疆的景象,以及女子內心的情感波動,詩人深刻地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批判。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心聲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