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北狩歌一首
註釋
- 正統己巳:正統是明英宗朱祁鎮年號,己巳年即正統十四年(1449 年)。
- 北出師:指明英宗朱祁鎮親率大軍北征瓦剌。
- 龍車:指皇帝的車駕。
- 警蹕(bì):古代帝王出行時,負責警戒清道,禁止行人過往。
- 土木: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1449 年,明軍在此被瓦剌打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
- 狼山:今地不詳,可能是當時交戰地區附近山峯。
- 紫陌:京城郊野的道路。
- 雙闕: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臺上的樓觀,代指皇宮。
- 六宮:指後宮妃嬪。
- 蛾眉:借指女子的眉毛,這裏代指六宮之人。
- 王竑(hóng):明朝大臣,在土木堡之變後,參與懲治王振黨羽。
- 秀實:苗衷,字秀實 ,當時官員。
- 馬順:王振黨羽。
- 丹墀(chí):宮殿前的紅色臺階及臺階上的空地。
- 郕(chéng)王: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土木堡之變後被擁立爲帝。
- 大寶:指皇位。
- 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位皇帝 ,土木堡之變後被俘虜。
- 伯顏:伯顏帖木兒,瓦剌首領也先的弟弟。
- 稽首(qǐ shǒu):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 也先:明代瓦剌部首領。
- 龍鳳姿:皇帝的儀表。
- 百海子:具體位置不明,可能爲當時一處湖泊羣。
- 紫塞:長城。
- 玉箸:原指玉做的筷子,這裏形容思親的眼淚。
- 袁斌:明英宗朱祁鎮在被囚禁時的護衛,始終忠誠於英宗。
- 麒麟閣:西漢時未央宮中的一座閣樓,漢武帝時曾圖畫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於閣中,以表其卓越功績。
- 武清:可能指武清侯石亨,明朝將領,在保衛京城等戰事中立功。
- 司馬:指兵部尚書于謙,司馬是對兵部尚書的別稱。
- 李郭:唐朝名將李光弼和郭子儀。
- 紫荊關:在今河北易縣西北,長城要口之一。
- 鸞輿:皇帝的車駕。
- 景皇:朱祁鈺的廟號。
- 侍郎:官職名,這裏具體所指待考。
- 懷獻:朱見濟,朱祁鈺之子,被立爲太子,諡號「懷獻」。
- 胡沙:北方沙漠之地,這裏指英宗被囚禁之地。
- 翰林檢討:官名,這裏具體指劉定之、章綸等官員。
- 批逆鱗:比喻觸犯皇帝。
- 趙楊二子:具體所指待考,大概爲前往迎接英宗的官員。
翻譯
正統己巳年明朝向北出征大軍,皇帝的車駕停駐在居庸關之外。萬里大地寒霜濃重,護衛着皇帝出行的警戒森嚴;千山之上紅日映照,軍旗獵獵飄揚。大軍進發如驚雷奔涌、閃電震動天地,在土木堡、狼山一帶,胡人的戰馬聲聲嘶鳴。就如同當年漢高祖劉邦被困在白登之圍一樣,此時又有誰能像陳平那樣想出奇計救主。潰敗的將領們在京城郊野哭泣,都說天子被俘恐怕沒有歸來的日期了。朝廷百官痛哭流涕,淚水灑在皇宮的雙闕之上;後宮的妃嬪們日夜憂愁,眉頭緊鎖。王竑滿懷意氣超過苗衷等人,將馬順當場打死,鮮血玷污了宮殿前的紅色臺階。郕王安穩地登上皇位,而英宗在北方被凜冽的胡風吹拂着。伯顏恭敬地行稽首大禮,盡顯臣子禮節,也先唯獨看出英宗那皇帝的不凡儀表。胡笳聲聲,皇帝被押渡過百海子,路途遙遠不知要去向何方。經過長城時驚恐地瞻望蘇武廟,愁雲彷彿輕拂着李陵碑。皇帝忽然回憶起宮中的快樂時光,眼淚雙流,可路途是那麼遙遠渺茫。夜晚袁斌抱着皇帝的腳睡覺,君臣之間如同魚水一般相互託付着恩情。後來英宗派人刻木傳書南來,袁斌的這份功勞值得像麒麟閣功臣那樣被表彰。匈奴的上萬騎兵屯駐在長陵附近,在皇宮的圍牆裏肆意焚燒搶掠。武清侯石亨激勵三軍士氣,司馬于謙用兵如同唐代的李光弼和郭子儀一樣出色。皇帝的車駕從紫荊關歸來,可是景皇帝朱祁鈺卻多次拒絕英宗回宮。侍郎進獻繡着龍紋的枕頭,在胡地行朝拜之禮,埋怨事情的差錯不順。翰林檢討等官員冒着觸怒皇帝的危險請求,趙楊等兩位大臣前往沙漠迎接英宗。也先跳起舞蹈彈着琵琶,爲英宗餞行,那戀戀不捨之情很深厚。到了秋天天子回到南宮,天下的百姓都歡呼雀躍起來。
賞析
這首詩以敘事的手法全景式地描繪了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遭遇「土木堡之變」及後續一系列歷史事件。開篇描繪出皇帝出征時的宏大場面,「萬里清霜嚴警蹕,千山紅日照旌旗」展現出大軍出征時的威嚴與氣魄。然而接着筆鋒一轉,「土木狼山胡馬嘶」將戰敗的殘酷現實呈現,用「漢高白登圍」作比,強調形勢的危急。
詩中刻畫了衆多人物形象,王竑的意氣凌霄、于謙等人的忠誠善戰等都有所體現,同時將朱祁鈺登位與英宗被囚的境遇進行對比。詩中還細膩描寫出英宗在被囚期間的心境變化,「君王忽憶宮中樂,玉箸雙流路遼邈」,讓讀者感受到其無奈與思念。
全詩對於京城宮廷及塞外的場景描寫相結合,生動再現當時複雜動盪的歷史畫面。且多處用典,使詩歌內容更爲豐富深沉,不僅是對這段歷史的記錄,更蘊含着作者對於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與思考 ,具有濃厚的歷史感和文學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