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體畏寒仲夏之月纊衣未舍一雨初霽欣然就曝檐下時逢飢歲百憂入懷俯仰候物率爾詠言四首
人生皆有化,在昔固皆然。
此形本所無,安得冀常堅。
覽彼架上書,陳久古聖賢。
不復睹其人,千載把遺編。
內有膏樑子,聲跡俱寥然。
嗟我苦節士,飢劬想當年。
有道不獲申,無由扣蒼天。
賴此不朽名,可以慰黃泉。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纊衣:指棉衣。
- 初霽:雨後初晴。
- 就曝:曬太陽。
- 飢歲:饑荒的年份。
- 百憂:各種憂慮。
- 俯仰:低頭和擡頭,比喻時間的短暫。
- 率爾:隨意地。
- 化:變化,變遷。
- 冀:希望。
- 膏樑子: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 聲跡:名聲和事蹟。
- 寥然:稀少,不顯著。
- 苦節士:指堅守節操的貧苦士人。
- 飢劬:飢餓和勞苦。
- 有道:有道德,有才能。
- 扣蒼天:向天祈求,表達無奈和渴望。
- 不朽名:永恆的名聲。
- 黃泉:指死後世界。
翻譯
人生中的一切都是變化的,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我們的身體原本就不存在,怎能期望它永遠堅固。 看着架上的古書,記載着古代聖賢的事蹟。 雖然他們已經不在了,但千年後我們仍能閱讀他們的遺作。 有些富貴人家的子弟,他們的名聲和事蹟卻鮮爲人知。 而我這個苦守節操的士人,回想起當年的飢餓和勞苦。 雖然有道德和才能,卻無法得到施展,無法向天祈求。 幸好有這永恆的名聲,可以在死後得到慰藉。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變遷的感慨,以及對堅守節操的自我肯定。詩中,作者通過對古代聖賢和富貴子弟的對比,突出了自己的苦節和不易。同時,作者也表達了對永恆名聲的渴望,認爲這是對生前苦難的一種慰藉。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黃省曾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勉之,號五嶽。黃魯曾弟。通《爾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鄉榜,而會試累不第。從王守仁、湛若水遊,又學詩於李夢陽,以任達跅弛終其身。有《西洋朝貢典錄》、《擬詩外傳》、《客問》、《騷苑》、《五嶽山人集》等。
► 9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