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考亭書院手檜

· 鄭潛
先生自植庭前樹,今日人看手澤存。 元氣敷榮關造化,孫枝繁衍蔭丘園。 四時不改風煙色,千載猶承雨露恩。 更喜天香滿書屋,遠將孔檜與同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手澤:指先人或前輩的遺物或遺蹟。
  • 元氣:指天地間的生命力或自然界的原始力量。
  • 敷榮:指植物生長茂盛,繁榮。
  • 造化:指自然界的創造和變化。
  • 孫枝:指樹木的枝條,比喻後代。
  • 繁衍:指生物種羣的增多和擴展。
  • 丘園:指田園或家園。
  •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 風煙:指自然風光和煙霧,這裏指自然景色。
  • 千載:指千年,極言時間之長。
  • 雨露:比喻恩澤。
  • 天香:指自然的香氣。
  • 書屋:指書房或讀書的地方。
  • 孔檜:指孔子手植的檜樹,這裏用以比喻詩中提到的樹。

翻譯

先生親手種植了庭院前的樹,如今人們來看,這樹依舊保存着先生的遺蹟。 這樹的生命力旺盛,與自然界的創造和變化息息相關,它的枝條繁茂,廕庇着家園。 四季更迭,它的景色依舊,千年來仍然承受着雨露的恩澤。 更令人高興的是,書屋中充滿了自然的香氣,將這棵樹與孔子的檜樹相提並論。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一棵由前輩親手種植的樹,表達了對其生命力及其與自然界緊密聯繫的讚美。詩中,「元氣敷榮關造化」一句,既描繪了樹木的茂盛,也暗示了其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聯繫。後文提到「千載猶承雨露恩」,則強調了這棵樹歷經千年仍能得到自然的滋養,象徵着前輩的遺澤長存。結尾處將這棵樹與孔子的檜樹相比,不僅提升了樹的地位,也體現了對其深遠影響的認可。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前輩遺澤的敬仰和對自然之美的頌揚。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