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寒碧軒

· 鄭潛
不負滄洲約,停橈訪玉溪。 水從階下響,人到竹間迷。 牖戶寒光動,簾櫳碧浪低。 綠陰侵坐冷,香霧拂雲齊。 俗士何由造,幽禽自在啼。 牆東盤石徑,籬外築沙堤。 涼月連宵好,秋聲入暮悽。 會看龍起蟄,還許鳳來棲。 書帙從兒讀,壺觴待客攜。 他時重相見,當作浣花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滄洲:古代傳說中的仙境,常用來比喻隱居或理想之地。
  • 停橈:停船。橈,船槳。
  • 牖戶:窗戶。
  • 簾櫳:窗簾和窗櫺。
  • 籬外:籬笆之外。
  • :動物冬眠,潛伏不動。
  • 書帙:書籍的布套,這裏指書籍。
  • 壺觴:酒器,代指酒宴。
  • 浣花:指浣花溪,位於四川成都,因唐代詩人杜甫的浣花草堂而著名。

翻譯

不辜負與滄洲的約定,停下船隻拜訪玉溪。水聲在階下響起,人在竹林間迷失方向。窗戶透出寒光,窗簾和窗櫺映着低低的碧浪。綠蔭使座位顯得冷清,香霧與雲齊平。世俗之人如何能到達這裏,幽靜的鳥兒自在地啼叫。牆東有盤曲的石徑,籬笆外築有沙堤。涼月連夜都顯得美好,秋聲在傍晚顯得淒涼。將會看到龍在蟄伏中甦醒,還允許鳳凰來此棲息。書籍讓孩子們閱讀,酒宴等待客人攜帶。將來若能再次相見,定要以此景題詩於浣花溪。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隱逸山水的畫面,通過細膩的自然景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景的讚美。詩中「水從階下響,人到竹間迷」等句,巧妙地將自然與人文融爲一體,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深刻體驗。結尾的「會看龍起蟄,還許鳳來棲」寓意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