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遊方廣洞天留題紀實望仙台與洞天相對乃前山也

· 鄭潛
循源入蒼山,乘風躡雲棧。 石門境方幽,洞天路疑斷。 傑閣撐巖空,危闌倚雲半。 絡石藤爲羅,攀崖竹垂纜。 龍樹春長榮,羊谷跡未漫。 冰簾掛晴晝,飛步驚童丱。 天瓢注龍尾,足以蘇旱暵。 我來當清秋,況得遊覽伴。 籃輿念民力,鐵杖契禪觀。 平生泉石興,庶儗毛骨換。 會登望仙台,鬆巢翠華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niè):踩,踏。
  • 石門:指山中的一個石洞口。
  • 傑閣:高大的樓閣。
  • 危闌:高高的欄杆。
  • 絡石:纏繞在石頭上的藤蔓。
  • 龍樹:一種常綠樹,這裏可能指某種特定的樹木。
  • 羊谷:山谷名,具體位置不詳。
  • 冰簾:冰柱,形容山中冰冷的景象。
  • 童丱 (guàn):古代指未成年的僕役。
  • 旱暵 (hàn):乾旱。
  • 籃輿:竹轎。
  • 鐵杖:鐵製的柺杖,常用於登山。
  • 禪觀:禪宗的修行和觀察。
  • 庶儗 (shù nǐ):或許,可能。
  • 毛骨:指身體,這裏意指身體和精神上的轉變。
  • 鬆巢:松樹上的鳥巢,比喻高遠幽靜之地。
  • 翠華幔:翠綠色的帳幕,形容山中的美景。

翻譯

我沿着溪流進入蒼山,乘着風踏在雲棧之上。 石門之處環境幽靜,洞天之路看似斷絕。 高大的樓閣支撐在岩石之上,高高的欄杆倚靠在雲半。 藤蔓纏繞在石頭上,竹子垂掛在懸崖邊。 龍樹在春天長青,羊谷的足跡未曾模糊。 冰簾在晴朗的白晝掛着,飛快的腳步驚動了童僕。 天瓢中注滿了龍尾水,足以緩解旱情。 我來到這裏正值清秋,更幸運地有遊覽的伴侶。 竹轎讓我想起民力的艱辛,鐵杖則契合了禪宗的觀察。 我一生對泉石有着濃厚的興趣,或許能在這裏換得身心的轉變。 我將會登上望仙台,那裏有松樹上的翠綠帳幕。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八月三日遊覽方廣洞天的經歷,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山中的自然景觀和個人的心靈體驗。詩中,「躡雲棧」、「石門境方幽」等句,生動地描繪了山中的險峻與幽靜,而「傑閣撐巖空」、「危闌倚雲半」則進一步以高閣和欄杆的意象,表現了山勢的雄偉。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冰簾掛晴晝」、「天瓢注龍尾」等自然景象,傳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讚歎和對禪宗哲理的體悟。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禪理的熱愛與追求。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