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女鏡

· 鄭潛
青銅古鸞鏡,翡翠光團團。 誤落貧女家,苦爲塵所漫。 良冶出新制,明月雙螭蟠。 方諸失精彩,嬌娥媚膏蘭。 郎君重顏色,開奩時一看。 古鏡坐棄擲,掩輝獨長嘆。 豈無磨淬工,不受貧女幹。 含情照秋水,憔悴生波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青銅古鸞鏡:古代用青銅製成的鏡子,形狀似鸞鳥。
  • 翡翠光團團:形容鏡子的光澤如翡翠般綠而明亮。
  • 良冶出新制:技藝高超的冶煉工匠製作的新鏡子。
  • 明月雙螭蟠:形容新鏡子的邊緣裝飾有雙螭(古代傳說中的龍的一種),如同明月般明亮。
  • 方諸:指古鏡。
  • 嬌娥媚膏蘭:美麗的女子用香膏和蘭花來打扮自己。
  • 郎君重顏色:指男子看重外表。
  • 開奩時一看:打開妝奩(女子存放化妝品的盒子)時看一眼。
  • 古鏡坐棄擲:古鏡被放置一旁,不再使用。
  • 含情照秋水:形容古鏡雖然被棄,但仍能映照出深情的秋水。
  • 憔悴生波瀾:形容古鏡因被棄而顯得憔悴,但其映照的水面卻起了波瀾。

翻譯

青銅製成的古老鸞鏡,翡翠般的光澤團團轉。 不幸落入貧女之家,被塵土所覆蓋。 技藝高超的工匠製作出新鏡,邊緣裝飾着明亮的雙螭。 古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美麗的女子用香膏和蘭花打扮。 男子看重外表,打開妝奩只看新鏡。 古鏡被棄置一旁,獨自掩藏着光輝長嘆。 難道沒有能磨鏡的工匠,只是不願爲貧女服務。 古鏡含情映照秋水,雖顯憔悴卻激起波瀾。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古鏡與新鏡的命運,反映了社會對貧富差異的冷漠態度。古鏡雖美,但因落入貧女之手而被忽視和棄置,象徵着社會對貧窮者的忽視。新鏡則因被富有的郎君所看重而得到重視,反映了社會對財富和外表的過分追求。詩中的古鏡雖被棄,卻仍能映照出深情的秋水,表達了作者對被忽視者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批判。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