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柳都勒巡檢聞有相知之契作律詩以寄

· 鄭真
憶昔同聽吏部銓,客鄉想象夜燈前。 河汾謾說文中子,京洛還誇賈少年。 雲透溪窗青簡帙,月高巖砦寶刀懸。 盛時材武需經濟,來認秋風博士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山柳都勒巡檢:指在玉山柳都勒地區擔任巡檢的官員。
  • 相知之契:深厚的友誼。
  • 律詩: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 吏部銓:古代官吏選拔的一種制度,由吏部負責。
  • 河汾:指黃河和汾河流域,文中子是這一地區的著名學者。
  • 文中子:即王通,隋末唐初的著名學者,以講學著稱。
  • 京洛:指京城洛陽,這裡泛指都城。
  • 賈少年:可能指賈誼,西漢時期的文學家、政治家,年輕時即有才名。
  • 青簡帙:青色的書套,代指書籍。
  • 巖砦:山中的堡壘。
  • 寶刀懸:懸掛的寶刀,象征武力或武士。
  • 材武:有才能和武藝的人。
  • 經濟:治理國家的能力。
  • 博士氈:博士的坐墊,這裡指博士的職位或學問。

繙譯

廻憶起我們曾一同經歷吏部的選拔,那時在異鄕想象著夜晚燈前的情景。 河汾之地雖有文中子這樣的學者,但京洛之地更誇贊年輕的賈誼。 雲霧透過谿邊的窗戶,青色的書套映入眼簾;月亮高掛在巖砦之上,寶刀懸掛顯得格外威嚴。 在盛世之中,需要有才能和武藝的人來治理國家,來確認鞦風中博士的坐墊。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廻憶與現實的交織,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唸和對時代英才的贊美。詩中“河汾謾說文中子,京洛還誇賈少年”一句,既展現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也躰現了對年輕才俊的推崇。後兩句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隱喻了時代的需要和對有才能者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士人的情懷與抱負。

鄭真

明浙江鄞縣人,字千之。洪武四年舉人。官廣信教授。治經學長於《春秋》。與兄鄭駒、弟鄭鳳並以文學擅名。嘗取諸家格言,著爲集傳集說集論。有《滎陽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