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謝弘道福建理問

江東謝掾舊風流,十載艱虞此壯遊。 節概紅塵雙短劍,功名滄海一歸舟。 粵王故國官梅早,楊子新墳宿草秋。 君去望鄉煩問訊,可無高士重南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謝掾:指謝弘道,掾爲古代官名,這裡用作對謝弘道的尊稱。
  • 風流:指才華出衆,風度翩翩。
  • 艱虞:艱難憂患。
  • 節概:氣節,志曏。
  • 紅塵:塵世,人世間。
  • 短劍:比喻堅定的意志和決心。
  • 功名:功勣和名聲。
  • 滄海:大海,比喻廣濶的世界。
  • 歸舟:歸途中的船,比喻歸鄕或歸隱。
  • 粵王故國:指廣東,古時爲粵國之地。
  • 官梅:官府中的梅花,這裡可能指謝弘道即將赴任的地方。
  • 楊子新墳:指楊姓人的新墳,可能指某位已故的朋友或同僚。
  • 宿草:隔年的草,比喻時間的流逝。
  • 望鄕:思唸家鄕。
  • 高士:品德高尚的人。
  • 南州:泛指南方地區。

繙譯

江東的謝弘道,依舊風度翩翩,經歷了十年的艱難險阻,現在踏上了壯麗的旅程。他的氣節如同塵世中的兩把短劍,而他的功名則像滄海中的一艘歸舟。在粵王的故國,官府的梅花早早開放,而楊子的新墳上,隔年的草已經枯黃。你去福建任職時,若思唸家鄕,請幫我問候,那裡可有品德高尚的人值得尊重。

賞析

這首詩是張以甯送別謝弘道赴福建任職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對友人的贊美和祝福。詩人通過“紅塵雙短劍”和“滄海一歸舟”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謝弘道的堅定意志和遠大抱負。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友人離別的不捨和對未來的美好祝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理想的追求。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