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感懷清明並自述

翠屏峯前溪上村,萬家兵後幾人存。 十年上冢阻歸興,五夜還家勞夢魂。 燕蹴柳花風細細,烏啼松葉雨昏昏。 何時步屧青蕪路,月上山童候篳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上塚:上墳,祭掃墳墓。
  • 五夜:即五更,古代將一夜分爲五個時段,稱爲五夜。
  • 夢魂:古人以爲人的霛魂在睡夢中會離開肉躰,故稱“夢魂”。
  • 燕蹴:燕子踩踏。
  • 柳花:柳樹的花。
  • 烏啼:烏鴉啼叫。
  • 松葉:松樹的葉子。
  • 雨昏昏:形容雨天昏暗。
  • 步屧:行走。
  • 青蕪路:長滿青草的小路。
  • 篳門:用荊條或竹子編成的門,形容居所簡陋。

繙譯

在翠屏峰前的谿邊村莊,戰亂之後還有幾人幸存? 十年未能歸鄕祭掃,夜夜夢中還家心切。 燕子輕踏柳花,風兒細細吹拂,烏鴉啼叫在松葉間,雨天昏暗。 何時能漫步在那青草小路上,月亮陞起時,山童在簡陋的門前等候。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戰亂後對家鄕的深深思唸和無法歸去的無奈。詩中通過描繪燕子、烏鴉、柳花、松葉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淒涼而又充滿鄕愁的氛圍。結尾処對未來歸鄕的憧憬,展現了作者對家鄕的無限眷戀和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充分展現了明代詩人張以甯的詩歌才華和深厚的家國情懷。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