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遊詩二十一首清河即事

高秋去國獨興哀,漂泊孤舟向水隈。 雲識山空朝不散,潮知河淺夜能來。 微茫樹影千帆落,迢遞江聲一雁回。 貢禹鶡冠猶在首,王陽書札可曾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北遊:向北旅行。
  • 清河:地名,今河北省清河縣。
  • 即事:即景,眼前的景物。
  • 張元凱:明代詩人。
  • 高秋:深秋。
  • 去國:離開故國。
  • 興哀:感慨哀傷。
  • 漂泊:四處流浪。
  • 孤舟:單獨的小船。
  • 水隈:水邊彎曲的地方。
  • 雲識:雲知道。
  • 山空:山中空曠。
  • 朝不散:早晨的雲不散去。
  • 潮知:潮水知道。
  • 河淺:河水淺。
  • 夜能來:夜晚能夠漲潮。
  • 微茫:模糊不清。
  • 樹影:樹木的影子。
  • 千帆落:許多船隻停泊。
  • 迢遞:遙遠。
  • 江聲:江水流動的聲音。
  • 一雁回:一隻雁飛回。
  • 貢禹:人名,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位官員。
  • 鶡冠:古代的一種帽子。
  • 猶在首:還戴在頭上。
  • 王陽:人名,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位文人。
  • 書札:書信。
  • 可曾開:是否已經打開閱讀。

翻譯

深秋時節,我獨自離開故國,心中充滿了哀傷,乘坐着孤舟漂泊在水邊的彎曲處。雲似乎知道山中的空曠,早晨的雲不散去;潮水似乎知道河水的淺深,夜晚能夠漲潮而來。模糊不清的樹影下,許多船隻停泊,遙遠的江水聲中,一隻雁飛回。我頭上還戴着貢禹的鶡冠,王陽的書信是否已經打開閱讀了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深秋時節離開故國的孤獨與哀傷,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漂泊與無助。詩中「雲識山空朝不散,潮知河淺夜能來」運用了擬人手法,賦予雲和潮以人的感知,增強了詩的意境。後兩句則通過對自己頭上鶡冠和未開封的書信的描寫,透露出詩人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增添了詩的深度和韻味。

張元凱

明蘇州吳縣人,字左虞。少習《毛詩》。以世職爲蘇州衛指揮,督運漕糧北上,有功不得敘,自免歸。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談天下事,慷慨風發。工詩,有《伐檀齋集》。 ► 9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