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楷讀書堂

· 張羽
整棹泛澄湖,春物暢我懷。 前登何山嶺,短策窮縈迴。 晉代有高人,結屋臨澗隈。 至今讀書地,石磴不生苔。 幽蹤去已久,遺構安在哉。 山僧依勝蹟,下結蓮花臺。 亂來各飄蕩,龍象亦傾頹。 乃知興壞理,道俗俱可哀。 清風動巖壑,鬆聲四山來。 只疑斯人存,遺韻尚徘徊。 我欲招其魂,舉目但蒿萊。 臨觴聊一酹,惆悵愧高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整棹(zhěng zhào):整理船槳,準備划船。
  • 澄湖:清澈的湖。
  • 春物:春天的景物。
  • 短策:短小的馬鞭,這裏指代騎馬。
  • 縈迴:曲折迴旋。
  • 澗隈(jiàn wēi):山澗的彎曲處。
  • 石磴(shí dèng):石頭臺階。
  • 遺構:遺留下來的建築。
  • 龍象:佛教中象徵力量和莊嚴的動物,這裏指代佛寺的莊嚴。
  • 道俗:僧侶和俗人。
  • 巖壑(yán hè):山岩和山谷。
  • 鬆聲:風吹過鬆樹的聲音。
  • 遺韻:遺留下來的風韻或聲音。
  • 蒿萊(hāo lái):雜草。
  • 臨觴(lín shāng):對着酒杯。
  • (lèi):以酒澆地,表示祭奠。

翻譯

整理船槳,泛舟在清澈的湖上,春天的景色讓我心情舒暢。 向前騎行,穿越山嶺,短小的馬鞭在曲折迴旋的小路上揮動。 晉代有高人,在山澗彎曲處建屋居住。 至今這裏仍是讀書的地方,石頭臺階上不生苔蘚。 那幽靜的蹤跡已遠去,遺留下來的建築又在哪裏呢? 山僧依附在這勝蹟之下,建造了蓮花臺。 亂世來臨時,各自飄蕩,佛寺的莊嚴也已傾頹。 由此可知興衰的道理,無論是僧侶還是俗人,都值得哀悼。 清風在山岩和山谷間吹動,松樹的聲音從四面傳來。 只懷疑那人還存在,遺留下來的風韻仍在徘徊。 我想召喚他的靈魂,但舉目所見只有雜草。 對着酒杯,我以酒澆地,表達祭奠,心中惆悵,愧對那高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春日泛舟澄湖,尋訪古蹟的情景。通過對晉代高人讀書地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往昔文化的懷念和對現世衰敗的感慨。詩中「石磴不生苔」一句,巧妙地以自然景象映射出歷史的滄桑。結尾處的「臨觴聊一酹,惆悵愧高才」,則抒發了詩人對逝去高人的敬仰與自身無力迴天的悲嘆,情感深沉,意境悠遠。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