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子/南歌子

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豔溼啼紅。莫爲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拼音 朗读

譯文

山色昏暗,陰雲重重,天氣寒冷,雨意濃濃。幾枝幽靜紅豔的花朵上沾着晶瑩的水珠,猶如少女眼中含着淚珠。不要爲了惜花而惆悵地對着東風。 農人們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天天清早就出門,田裏的溝渠和田埂八達四通。人世間最辛苦的是春耕、春種、秋收,要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個豐收的收成。

注釋

南柯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愛詞》《南歌子》《水晶簾》《風蝶令》《宴齊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夢》等,後用爲詞牌。雙調五十二字,前後片相同。兩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與《相見歡》末句相同。 山冥:山色昏暗。 幽豔:在暗處的花。啼紅:花朵上逐漸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淚。 溝塍(chéng):農田的水溝和田埂。塍:田間的土埂子。 三農:指一年中的三次農忙,即春耕、夏耘、秋收。

《南柯子·山冥雲陰重》是南宋詞人王炎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歎農民生活的詞。上片先寫山昏雲密,寒雨將至。在總寫環境天氣之後,收攏筆調,推向近景,於是數枝綴着水珠的紅花楚楚堪憐地映入眼簾。下片將筆觸伸向田壟阡陌。在春耕季節,“朝朝”、“處處”都可看到農民們正冒雨耕作,因爲有了充足的雨水,纔是獲取豐收的保證。這似乎正是作者勸人“莫爲惜花惆悵”的理由。全詞語言平實,形象生動,感情真切,值得珍視。

賞析

上片,描寫農村秀麗的風光。前三句:“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豔溼啼紅。”彤雲密佈,山色陰暗,天下着瀠漾的細雨。花朵上,水氣聚成了晶瑩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裏含着淚珠,奪眶欲出,令人十分愛憐。描繪出了令人欣喜的雨前徵象;山色昏暗,濃雲密佈,氣溫驟降,使吹面不寒的楊柳風也帶有了寒意。這裏的佈景設色,全爲降雨作鋪墊。春日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在“雲陰重”、“雨意濃”的特殊自然環境下,那豔麗奪目的花兒也呈斑出色沉光暗的特異風采。“數枝幽豔溼啼紅”,詞人攝取了這樣一個特寫鏡頭,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田園風景圖。寫花極具特色,突出了氣候特徵對花之色彩的影響,顯得非常妥貼、形象。而且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勾勒出濃重的水氣中花之情態。霧氣凝聚的水珠,在花瓣間滾動,閃爍着微弱的光亮,與那含顰嬌啼、珠淚瑩瑩,顧盼生輝的香閨少女相似。賦予靜態的花以生命的活力,很自然地引出下句“莫爲惜花惆悵對東風”。但是,詞人並沒有完全被這迷人的田園風光所陶醉。他把筆鋒一轉,奉勸人們“莫爲惜花惆悵,對東風。”不要因爲風風雨雨摧殘着美麗的花朵,而愁悵滿懷,作無病呻吟。繪景生動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個字,三平韻,卻跌宕起伏,清新自然,從而爲下片作了很好的鋪墊。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繪出農民在田間生產勞動的情景。過片“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戴着蓑笠的農民。天天清晨早出。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田間泥濘的溝渠和田埂。然而,“人間辛苦是三農”。春耕、春種、秋收,是農民們一年中最辛苦的三個季節。結句點題:“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農民們終年辛勞,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個豐收的年成。他們是沒有閒情逸致去賞花、憐花、惜花的。寫出了降雨前農民的普遍心理,與臨風惆悵的士大夫恰形成鮮明對照。這一現象說明,哪怕是對自然氣候的正常變化,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們所產生的心理情感也會各不相同。前後片上下呼應,表現了作者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詞,語言通俗,明白如話,表達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質樸健康的情感。 起首兩句對仗,“冥”、“重”、“寒”、“濃”,寫出了春雨季節的郊野景象。“數枝”句添以特寫,生動地描繪出雨中花朵珠淚盈盈的風姿。然而作者意不在賞花,“莫爲”二字一跌,爲下片的主旨拓出地步。過片一組對仗,筆觸直接伸向農田。儘管風雨不止,農民們仍然蓑衣笠帽,下田耕作,將田埂溝渠整理得井井有條。這一景象使作者感慨萬分,“人間”兩句即是將心比心的肺腑之言。“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水足”與上片的雨季描寫遙相呼應,而全句的思想境界,卻高出“惜花惆悵對東風”的無病呻吟何止萬萬。全篇意境清新自然,感情質樸健康。作爲一名封建文人,能擺脫春景詞風花雪月的俗套,正面表現農村生產與農民生活,是頗爲難能可貴的。

王炎(雙溪)

王炎,字晦叔,一字晦仲,號雙溪,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提刑王汝舟從曾孫。生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自幼篤學,年十五學爲文,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鄭僑榜進士,調明州司法參軍,丁母憂,再調鄂州崇陽簿,江陵帥張栻檄入幕府,議論相得。秩滿,授潭州教授,以薦知臨湘縣。通判臨江軍,召除太學博士。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二月,除軍器少監,遷軍器監,主管武夷山衝佑觀。起知饒州,改湖州,不畏豪強,有“爲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語,人多傳誦。然終以謗罷,再奉祠。所居有雙溪,築亭寄興,以白樂天自比。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遷祕書郎。四年,除著作佐郎,兼實錄院檢討官。五年,遷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禮部員外郎。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與朱熹交厚,往還之作頗多,又與張栻講論,故其學爲後人所重。 王炎一生著述甚富,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解》、《論語解》、《孝聖解》、《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稽疑》、《禹貢辨》等,總題爲《雙溪類稿》,早已失傳,僅存詩文二十七卷,題爲《雙溪類稿》,或稱《雙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萬曆二十四年王孟達刻本、《四庫全書》本。《雙溪詩餘》一卷, 有《四印齋所刻詞》本。所作詩文博雅精深,具有根柢,議論醇正,引據典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〇》)。 其詩尤爲世人稱許,而清人則謂其 “多庸調”(《宋詩鈔·雙溪詩鈔·序》) 、“力庸格窘”(《石洲詩話·卷四》)。其論詞貴“婉轉嫵媚”,鄙薄 “豪壯語”(《雙溪詩餘自序》),所作 “質實妍雅”(《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四〇》),“雖不甚工,亦一家眷屬”(王國維《跋雙溪詩餘》)。《全宋詞·第三冊》錄其詞五十二首。《全宋詩·卷二五五九》至《全宋詩·卷二五六七》錄其詩九卷。《全宋文·卷六〇九〇》至《全宋文·卷六一一二》編其文爲二十三卷。事蹟見胡升《王大監傳》(《新安文獻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參《南宋館閣續·錄·卷八》卷八、《南宋館閣續·錄·卷九》。 ► 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