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子明赴蒼梧參軍

躍馬都門意氣生,飛書駱越舊知名。 炎洲道路三千里,滄海戈船十萬兵。 豈爲故人誇負弩,祇緣多難請長纓。 伏波門下南征曲,更聽袁郎玉笛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躍馬:騎馬奔馳。
  • 都門:京城的城門。
  • 飛書:迅速傳遞的書信。
  • 駱越:古代南方的一個民族,這裏指南方邊遠地區。
  • 炎洲:指南方炎熱的地方。
  • 滄海:大海。
  • 戈船:古代戰船。
  • 負弩:揹負弓箭,表示準備戰鬥。
  • 長纓:長繩,比喻束縛或控制。
  • 伏波:指伏波將軍,古代將軍的一種稱號。
  • 南征曲:南征時所唱的歌曲。
  • 袁郎:指袁姓的年輕人。
  • 玉笛:精美的笛子。

翻譯

在京城的城門前騎馬奔馳,意氣風發,迅速傳遞的書信在南方邊遠地區已有名聲。南方的道路長達三千里,大海上的戰船載着十萬士兵。不是爲了向老朋友炫耀自己的戰鬥準備,而是因爲多難之際請求長久的束縛。伏波將軍門下的南征歌曲,現在又聽到了袁姓年輕人的玉笛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徐子明赴蒼梧參軍的情景,通過「躍馬都門」、「飛書駱越」等詞語展現了他的英勇與遠行。詩中「炎洲道路」、「滄海戈船」等意象,生動地勾勒出了南方邊疆的遼闊與艱險。結尾的「伏波門下南征曲,更聽袁郎玉笛聲」則巧妙地以音樂作爲情感的載體,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祝福與不捨。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