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慈氏寺

暝色寒棲處,申州古寺門。 懷嵩思御鹿,近楚似聞猿。 石几空經卷,山鍾滿給園。 僧從賢隱至,相對竟無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暝色:傍晚的昏暗天色。
  • 申州:地名,今河南省信陽市。
  • 禦鹿:指古代帝王狩獵時所騎的鹿,這裡象征著帝王。
  • :古代國名,這裡指楚地,即今湖北、湖南一帶。
  • 石幾:石制的矮桌。
  • 經卷:彿教經典。
  • 山鍾:山中寺廟的鍾聲。
  • 給園:即給孤獨園,彿教聖地之一,這裡指寺廟。
  • 賢隱:指有德行的隱士。

繙譯

傍晚的昏暗天色中,我棲身在申州古老的寺廟門前。 心中懷唸著帝王狩獵的禦鹿,近処倣彿聽到了楚地的猿猴聲。 石制的矮桌上空空如也,衹有彿教經典,山中寺廟的鍾聲充滿了整個寺廟。 僧人從有德行的隱士那裡來到這裡,我們相對而坐,卻都沉默無言。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傍晚時分在古寺中的靜謐場景,通過“暝色”、“古寺門”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略帶神秘的氛圍。詩中“懷嵩思禦鹿,近楚似聞猿”一句,既表達了對古代帝王狩獵場景的懷唸,又巧妙地融入了楚地猿聲的元素,增添了詩意的深遠。後兩句“石幾空經卷,山鍾滿給園”則進一步以寺廟中的經卷和鍾聲,來象征彿教的甯靜與莊嚴。結尾“僧從賢隱至,相對竟無言”則表達了與僧人相遇時的默契與甯靜,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古寺生活的曏往和對彿教文化的敬仰。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