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旅泊:旅途中的停留。
- 蠟炬:蠟燭。
- 使者:這裏指朝廷派來的官員。
- 募材官:招募士兵。
- 秋成:秋季收穫。
- 百粵:指廣東一帶,古代稱粵地。
- 誅求:徵收賦稅。
- 三吳:指江蘇、浙江一帶。
- 戍守難:防守困難。
- 樓櫓:古代城牆上的瞭望臺。
- 烏鵲起:烏鴉和喜鵲飛起,形容夜晚的景象。
- 海門:海口,指江河入海口。
- 皁雕:黑色的鷹。
- 含毫客:指文人墨客。
- 霜前:指寒冷的早晨。
- 把劍看:拿起劍來檢查,表示隨時準備戰鬥。
翻譯
在江城夜晚的停留中,蠟燭已經燃盡,我憂愁地聽到朝廷使者在招募士兵。秋季收穫後,廣東一帶的賦稅已經徵收完畢,而戰亂後的江蘇、浙江地區防守卻十分困難。在月明之夜,城牆上的瞭望臺旁,烏鴉和喜鵲飛起,海口處風急,黑色的鷹顯得格外寒冷。誰會讓一個白髮蒼蒼的文人墨客,在寒冷的早晨拿起劍來檢查,隨時準備戰鬥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末年戰亂頻發的社會背景,通過夜晚泊船江城的場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苦難。詩中「秋成百粵誅求盡,亂後三吳戍守難」直接揭示了戰亂帶來的經濟負擔和軍事壓力,而「樓櫓月明烏鵲起,海門風急皁雕寒」則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增強了詩歌的氛圍和情感。最後兩句「誰令白首含毫客,時向霜前把劍看」則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無奈和對文人身份的自我反思,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